Page 68 - 桃園社居最有力_E-Book
P. 68

3.3.5 新住民心融合


            我們都是一家人



                                                                觀音區樹林社區發展協會  黃文章總幹事


                 自接觸社區工作以來,從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旗艦計畫執行、國小孩童課
      CHAPTER
    03         後顧服務、弱勢家庭訪視等等,到今年度才正式在社區開站的「新住民關懷據

               點服務」,每項的服務對象皆有所不同,從關懷據點 65 歲以上長者,到課後
               照顧服務的國小學童,再到新住民家庭等等,不同服務對象所遇到的狀況當然
       福利社區化   就有所不同。

                    記得第一次接觸到「新住民」服務是在 98 年執行「旗艦社區計畫」時,

               當時與社區幾位志工大姊一起穿著社區背心,以為就像訪視關懷據點鄰居長輩
               一樣,沒想到一連幾家都吃了閉門羹。一問之下才知道,新住民家裡的長輩不

               太愛自己家裡的媳婦跟志工們,甚至新住民同鄉混太熟,因為怕我們教會她們
               太多,教壞她們,讓原本乖乖在家煮飯洗衣、帶小孩、侍候公婆的外籍媳婦,

               因為學會太多東西會跑掉,所以能不讓她們交朋友就不要她們有家人以外的朋
               友。因為訪視遇到了種種困難,最後我們運用了里長、鄰長的資源,請里長、

               鄰長帶路進入了新住民的家庭,終於完成了新住民家庭訪視的第一案。

                      到了 103 年,從家庭服務中心接到了一個弱勢家庭個案,認識了這位中國
               籍媽媽。來台不到五年,生了二名女兒,先生因為一場意外身故,讓一個原本
               只在家做做手工,照顧二名幼女的外配媽媽,一時之間沒了依靠。這位外配媽

               媽因為害帕擔心自己是大陸籍配偶的關係,又沒身分證,爸爸留下的房子被我
               們台灣政府沒收,要他帶著二個小孩回去大陸,直到我們不厭其煩的幾次訪視

               後,他才願意相信我們不是代替政府去趕她們的,也終於相信我們是真心要幫
               助他去申請她可以獲得政府的照顧。到現在我們還是每個月去看看她們,並聽

               聽小朋友親切的叫著「億婷姨」。
                          104 年我們又分配了一個印尼籍的媽媽的弱勢家庭個案,家裡有著三名正

               在念國中、國小、幼兒園的家庭,爸爸與外配媽媽年紀相差近 20 歲,爸爸有
               時在工地打零工,有時到市場賣賣菜,外籍媽媽雖然來台已超過 10 年也領有

               身分證了,但是因為媽媽患有心疾問題,無法搬運重物,只能在早上到便當店
               打工幫忙包飯賺賺鐘點費,以幫忙貼補家用。其中孩子從小因黃疸嚴重,經檢

               查發現心臟已有些異常,較同年齡小朋友瘦小,經常看醫生,雖經濟狀況不穩







      65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