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2 - 新港奉天宮志(上)
P. 42

新港奉天宮志續修◆上
               The Temple History Renewal Fengtiangong, Xingang


               史、地方區域研究各個領域專長之學者專家共同編撰《新港奉天宮志續修》。

               第二章    凡例



               第一節   纂修方法



                    本宮志續修編纂之凡例,參照內政部地方志書纂修編審暨地方特色專輯及相關地方志範本

               所擬定。依新港奉天宮之建築與人文特色,分為廟宇沿革與發展、諸神信仰、廟宇組織、子弟
               團、武館、藝術、靈驗、文物、交流、社會服務等十篇,每篇約六萬字,另有卷首及卷尾(大事
               紀),俾提綱挈領掌握新港奉天宮發展之梗概,總計完成約六十五萬字宮志文字稿,還有本團隊

               田野調查的重要資料、耆老訪談,以及一些拍攝的珍貴照片。
                    奉天宮志編纂立論立求公平客觀,時間上溯本宮之創建,民國 82 年時已有《奉天宮志》之
               撰修,所以前志之部分略做敘述,其後各項事蹟詳加考證研究及撰述。時間之下限則迄於民國

               105 年(2016)。撰述範圍以目前本宮廟宇建築為主,但新港鄉內與嘉義縣市相關歷史事蹟或其
               他地方之交流亦為撰述對象。取材以公私檔案文書、著作為主,田野調查、社區訪查資料為輔,

               廣泛蒐集資料、詳加考訂,去蕪存菁,力求資料正確與完整。

               第二節   架構及格式



                    一、本志共分十篇,依序為:廟宇沿革與發展篇、諸神信仰篇、廟宇組織篇、子弟團篇、
                        武館篇-附繞境篇、藝術篇、靈驗篇、文物篇、交流篇、社會服務篇,另有卷首及卷

                        尾。篇下依序為章、節。
                    二、紀年方式:年號隨不同歷史時期,以當時之稱呼紀年為原則,為便於換算,統一用括
                        弧標示西元年數,括弧標示統一使用全型。例如:光緒 21 年(1895),中華民國元年

                        (1912)。
                    三、本志文體以通俗語體文撰述,所引用之文字資料及統計圖表均加註解 (採隨篇註)及
                        資料來源。為方便閱讀,得用阿拉伯數字,並統一由左而右呈現之,並於全書後附列

                        舉徵引書目,以備後續參考佐證。
                    四、本志註釋採史學方式:

                        (一)  第一次註出時,以作者、書名、卷數、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引用頁數為序。
                            例如:何玉雲,《池上平原的土地利用與農業經營》(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
                            1996),頁 128。

                        (二)  期刊註出引用,以作者,〈篇名〉,《期刊名》,卷數期數,發表年份。例如:王添福,
                            〈阿里山、八仙山、太平山三林場事業整理意見〉,《林產通訊》,1 卷 4 期,1947

                            年 10 月,頁 34-36。



              40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