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7 - 新港奉天宮志(上)
P. 107

第四章 ◆ 日治時期奉天宮的發展(1895-1945)
                                                                                  第一篇․廟宇沿革與發展篇


               運來奉天宮,居然構造湊合,天衣無縫。根據新港耆老鄭炳彰陳述,玉峰書院的樑柱是用於興
                                 224
               建中殿觀音媽殿。   明治 41 年(1908)初步完工,也就是廟宇的主要結構完成後,神明終於
               可以不必寄住民家。4 月 12 日,舉行神明入火安座大典,報導稱「廟貌依舊」可見廟宇大致依
                          225
               原貌重建。   根據明治 42 年(1909)所拍攝奉天宮的正面照,可見當時廟宇正面,山川門、
               五門、廟頂的剪黏,和今天的樣貌大致相同。(圖 1-4-8)





























                         圖 1-4-8  明治 43 年(1910)奉天宮重建後的正面照片
                          資料來源:財團法人嘉義縣新港奉天宮提供


                    當年和奉天宮齊名的北港朝天宮,地震後也重建,明治 41 年(1908)朝天宮還藉縱貫鐵路
               通車之便,舉行遶境臺灣南北募款的方式,捐款人遍及全臺,南部各地遶境的捐金便達四、五
                                                                                       226
               萬圓。朝天宮共花 13 餘萬元新築完成,大正元年(1912)舉行落成典禮。   奉天宮在主建築
               完成,神明入火安座後,因廟貌仍需持續修繕,也積極到全臺各地募款。明治 43 年(1910)11

               月,奉天宮聖母駐駕彰化街觀音亭,募修繕緣金,各街庄歡迎遶境,反應熱烈,每庄所捐,少
                                           227
               則 10-20 圓,多達 70-80 圓。   其實因彰化南瑤宮媽祖,在戴潮春事件前,往南北港謁祖的歷
               史悠久,香客動輒數以萬計。明治 43 年(1910)年初南瑤宮又到笨港進香,奉天宮在香客到時,
               提供二晝夜的臨時住所,不收食宿費,所以奉天宮媽祖蒞臨時,彰化紳商及民眾們表現熱情。
                                                                                                        228


               224   鄭炳彰先生,生於昭和 15 年(1940)祖先來自潮州澄海。原住笨港,嘉慶年間搬至新港。住宮前村,
                  自其祖父鄭神淵即是神明會四街祖媽會會員,傳承迄今。
               225   〈嘉義通信‧廟宇重新〉,《漢文臺灣日日新報》,號 2985,1909 年 4 月 16 日,版 4。
               226   曾月吟,〈日據時期朝天宮的發展—以《臺灣日日新報》所見為主〉,收錄於《媽祖信仰國際學術研討
                  會論文集》(北港:財團法人北港朝天宮董事會,1997),頁 254。
               227   〈員林短札‧聖母來中〉,《漢文臺灣日日新報》,號 3911,1911 年 4 月 14 日,版 3。
               228   〈雜報‧禮尚往來〉,《漢文臺灣日日新報》,號 3915,1911 年 4 月 18 日,版 3。



                                                                                                        105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