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3 - 新港奉天宮志(上)
P. 183
第三章 ◆ 後殿及後殿耳房奉祀神祇
第二篇․諸神信仰篇
五、十八羅漢
(一)神祇信仰源流
十八羅漢是由十六羅漢演變而成,原來為釋迦牟尼佛的得道弟子。據獅子國慶友尊者《法
住記》所載,佛陀臨涅槃時,囑咐十六羅漢到世間弘揚佛法、利益眾生。唐朝以後的中土佛教,
十六羅漢演變為十八羅漢,其出現原因和身份說法很多,在臺灣一般廟宇主要增加的兩位羅漢,
分別是梁武帝及志公禪師。
羅漢二字原是佛家語,是梵語「阿羅漢」(Arhan)的省稱,其字義有三,即「殺賊、不生、
應供」,「殺賊」是指殺死內心的煩惱賊,「不生」是指不受生死果報,「應供」義即應受人天供
養,此係對佛門弟子修正最高者之尊稱。羅漢也是大小乘佛教的果位名,在小乘聲聞四果是指,
初果斯陀洹,二果須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阿羅漢既是聲聞四果的極果,是佛弟子
中修為最高的階段,具備有四智、八解脫,又有「三明六通」的法力。三明是指宿命明、天眼
明、漏盡明;六通是指天眼通、天耳通、知他心通、宿命通、身如意通、漏盡通等。因羅漢具
有人所不能的神通,此一抽象的宗教涵義,反映在具體的形象,使羅漢像成為佛弟子、高僧、
祖師等共同造形,即光頭無髮無冠,身著僧服無裝飾,但具有神通、能變化、能祈雨、長壽等
特性。而自康熙以來,臺灣就有觀音佛祖旁祀十八羅漢的情形,這樣的配置承襲自中國大陸,
隨著漢人移民在臺灣的發展,若地方經濟條件許可、寺廟祭祀空間具一定規模,基本上都會在
後殿迎祀十八羅漢的信仰。
(二)廟內祀神之由來及其聖像金身
依據日昭和 8 年(1933)相良吉哉《臺南州祠廟名鑑》所載,當時在新港奉天宮「祀神」
項下就已出現「十八羅漢」的記載,可見新港奉天宮在日治以前就已存在此一信仰。十八羅漢
造型無制式規範,使匠師所能表現空間極大,藉由對佛經、傳說典故的揣摩,使羅漢姿態動作
各異,形貌造型亦各具特色,十分生動有趣。在新港奉天宮後殿東側龍邊牆壁神龕內為:降龍
尊者、難堪尊者、利多尊者、道吾尊者、志公禪師、進香尊者、目蓮尊者、布袋尊者、長眉尊
者;在西側虎邊牆壁神龕內為:伏虎尊者、力風尊者、優婆尊者、飛拔尊者、梁武帝尊者、曇
晟尊者、進果尊者、開心見佛、夜多尊者等,十八羅漢皆為硬身坐姿神像,寶座亦雕為奇岩
異石,風格頗為一致,不過部分羅漢神像有修補及重新上漆的情況。有關新港奉天宮十八羅
64
漢金身神像之尺寸與特徵,大抵如下所示:
64 參考「一百零六年財團法人嘉義縣新港奉天宮神像登錄表」(新港奉天宮委託李建緯老師執行,未發
表)。
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