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77 - 新港奉天宮志(上)
P. 377

第二章 ◆ 鳳儀社
                                                                                           第四篇․子弟團篇

















                                                                     圖 4-2-3   文昌國小內登雲書院花
                                                                                  崗岩石碑
                                                                       資料來源:謝士雲攝,2018 年 7 月 10 日



                    登雲書院建立之時設有樂局,主要是擔任春、秋兩季祭孔大典的禮樂演奏。到了光緒 11 年,

               前清秀才林維朝有鑒於擔任祭孔大典的樂生難以尋覓,於是成立了固定的樂團,平常彈唱以自
               娛娛人,祭孔時則擔任典禮樂生。林維朝並根據尚書益稷篇中之「簫韶九成,鳳凰來儀」,將該
               樂團命名為鳳儀社,林維朝因而被尊為鳳儀社的創始人及第一代樂生。鳳儀社前任召集人陳孟

               德所珍藏的《典型俱在》中,特別記載著由林維朝所題寫的柱聯「琴弦雅韻隨流水,笙管餘音繞
               畫樑」。到了光緒 21 年(1895),臺灣割讓給日本,公學校設立後,導致漢學堂招生不足無法經
               營,祭孔典禮也被禁止舉行,登雲書院因而失修。後來不幸又經歷了 1904 年與 1906 年的兩次

               大地震,使登雲書院夷為平地,鳳儀社便隨著孔子牌位遷移至新港大興宮,直至新港奉天宮文
               昌殿設立之後,才又隨著孔子牌位由大興宮遷往新港奉天宮。「鳳儀社」最早是在新港奉天宮西

               廂,後來新港奉天宮改建,遂又搬到東廂樓上。在民國 62 年(1973)左右,新港奉天宮在東廂
               樓上設立董事辦公室,鳳儀社又不得不搬離新港奉天宮,有一段時間暫時在陳孟德家練習,如
                                                                                                  110
               果因為必須同時教授眾多學生,而需要更大的場地時,就會借用大興宮後面的老人會,   陳孟
               德教學完全是義務,沒有收取學費。
                                                  111














                     圖 4-2-4  昔日鳳儀社的木製匾額
                        資料來源:林伯奇提供



               110   許有仁編,《嘉義縣傳統戲曲與傳統音樂專輯》,頁 295。
               111   陳英諭(陳孟德之子)訪談,2018/8/6。(口訪地點:電話訪談,口訪者:謝士雲)



                                                                                                        375
   372   373   374   375   376   377   378   379   380   381   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