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3 - 新港奉天宮志(上)
P. 43
◆卷首
(三) 報紙註出引用,以作者(若無可省),〈篇名〉,《報紙名稱》―年月日― 版頁。初
引:〈楊梅壢區長更迭〉,《臺灣日日新報》, 1919 年 10 月 5 日,版 6。再引:〈楊
梅壢區長更迭〉,《臺灣日日新報》,版 7。
(四) 電子報格式:篇名,報名,日期,引用網址,瀏覽日期。
五、本志書建置、地名沿革,一律採用當時名稱,以表其歷史變遷,後面並附上現今地名,
括弧標示統一使用全型,以便閱讀查考。例如:新南港(今新港)。
六、本志採圖隨文、表隨文方式排版,以便閱讀參考。圖名排序以各篇章重新起始,並置
中於圖片下。採取表上、圖下。
七、引用:
(一) 文中引用書名或期刊名時須加《》號,例如:《諸羅縣志》。
(二) 引用論文篇名時須加〈〉號,例如:〈文教志〉。
(三) 引文則加單線引號「」,文中數字以阿拉伯數字為主。而字體以標楷體為主。
(四) 在正文中,若有引用到口訪之相關內容,請將該次口訪紀錄編排至註腳(格式:日
期,受訪者(不加敬稱),地點)。例如:2018 年 4 月 3 日,王大明,新港奉天宮
廟內。
第三章 《新港奉天宮志續修》之分工與綱要
第一節 各篇之分工
《新港奉天宮志續修》共計十篇,另有卷首及尾卷的大事紀。第一篇〈廟宇沿革與發展〉,邀
請嘉義大學台灣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黃阿有教授,從歷史觀點討論新港媽祖信仰在台灣傳統社
會的發展及其宗教文化的意義;第二篇〈諸神信仰〉,由嘉義大學應用歷史學系吳建昇教授撰稿,
主要在於介紹新港奉天宮各殿所供奉之神祇,探討其祀神由來及歷史發展,希望藉此對本廟信
仰源流有所了解;第三篇〈廟宇組織〉則由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博士後研究蔡長廷博士執筆,
探討以媽祖為祭祀神的神明會組織之歷史演變,及奉天宮管理組織隨著信仰圈擴大的改組,修
訂章程,承擔起地方教化及慈善救濟等社會事業;第四篇〈子弟團〉為嘉義大學音樂系謝士雲
教授主撰,敘述北管、南管與十三腔戲曲音樂,曾經活躍於新港奉天宮前,在臺灣媽祖信仰數
百多年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如今由於社會的變遷,曾經的十三腔社團「鳳儀社」、北管子弟團
新港「舞鳳軒」及新港「清華閣」發起的南管子弟團,都已經在臺灣歷史的舞台淡出;第五篇
〈武館-附遶境〉邀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後研究李貴民博士撰稿,呈現新港媽祖信仰與臺
灣傳統民俗武館文化的調查成果。新港奉天宮媽祖出巡遶境,伴隨熱鬧龐大的陣頭,其中武館,
有順武堂、協和堂及平和館等獅陣;第六篇〈藝術〉,是由嘉義大學視覺藝術學系何文玲教授負
責,本篇闡述與分析港奉天宮廟宇交趾陶、剪粘、石雕、木雕與彩繪的藝術之美;第七篇〈靈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