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6 - 新港奉天宮志(上)
P. 186
新港奉天宮志續修◆上
The Temple History Renewal Fengtiangong, Xingang
六、福德正神及其協侍
(一)神祇信仰源流
福德正神,俗稱「土地公」、「福德爺」、「福爺」、「伯公」、「后土」等,係土地之神,可驅
邪逐獸、護穀佑農,原為自然崇拜信仰,因人民生活與土地息息相關,土地供應萬民生物,庶
民得以代代衍生不息,對於土地養育萬物的崇敬與感恩之下,後人格化而稱為土地公。中國自
古以來就有祭祀土地社神之禮,歷數千年而不衰,特別受到地方重視;又自古民間認為有土斯
有財,一般商行乃視土地公為財神爺,以手捧元寶、如意等造型,祈望富貴吉祥,因此土地公
也成為臺灣地方最普遍的神祇,在民間有所謂:「田頭田尾土地公」之說。而福德正神大多都塑
造成老翁的造型,此除是受傳統中國男尊女卑的影響外,在民間傳奇小說也多以老翁造型出現,
如宋代《夷堅志》載:「三更後,夢老翁白袍烏帽,通名上謁,徑趨賓階。王意其土地神,屢揖
使東向,翁謝」,在明朝《西遊記》也載:「看時,(土地)乃一個老翁,氈衣蓋體,暖帽蒙頭,
足下踏一雙半新半舊的油靴,手持著一根龍頭拐棒」,由此可見,在民間社會的認知,福德正神
就是一個慈祥和善的老人。
土地之神,在中國古代也稱為「社神」,《左傳》載:「社稷之神為上公」,《漢書》將忠烈、
有德、對地方有功的男性,尊奉為土地公。而民間有關土地神的來源說法,可謂眾說紛紜。有
傳說福德正神,姓張、名福德、字輝,生於周武王 2 年(1134)二月二日,天資聰穎,事至孝,
勤簀德業,武王廿四年,官任朝廷總稅官,任之中,愛如子,體恤百姓疾苦,至周穆王三年辭
世,享年 102 歲;福德逝世之後,百姓感其生前為官廉正,念念不忘,有一貧戶以四大石圍成
石屋奉祀,未幾,由貧而富,鄉民咸信神恩護佑,乃合資建廟並塑金身膜拜,取其名而尊為「福
德正神」。或有傳說,指周朝時有一位上大夫的家僕張福德(或張明德),因主人遠赴他地就官,
留下家中幼女,後張明德帶女尋父,途遇風雪,脫衣護主,因而凍死途中;在其臨終時,空中
出現「南天門大仙福德正神」九字,蓋為忠僕之封號,上大夫乃念其忠誠,建廟奉祀,周武王
感動之餘說:「似此之心可謂大夫也」。此外,民間亦有說土地公屬城隍轄下行政官吏,掌管鄉
里死者戶籍,因此當人去世之後,其家屬會去所屬土地神廟,稟告死者姓名生辰等資料,以求
土地神為死者引路,至於道士在行亡者超度儀式時,也會在土地廟前進行科儀。
(二)廟內祀神之由來及其聖像金身
新港奉天宮開基土地公為原麻園寮肇慶堂之土地公,在原笨港天后宮遭洪水沖毀後,原笨
港天后宮內諸神像與文物遂敬遷暫置於該廟,而後日治時期肇慶堂土地公廟遭拆除、改建為派
出所(新港分駐所),遂將廟內土地公神像移奉於新港奉天宮之內。在民國 42 年(1953)奉天
宮《移交清冊》「神像明細書」中,當時新港奉天宮記載兩尊土地公神像,一直到民國 53 年(1964)
《備品明細簿》「神像明細書」也僅載記兩尊土地公神像,不過目前新港奉天宮後殿左神龕內奉
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