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1 - 新港奉天宮志(上)
P. 191
第三章 ◆ 後殿及後殿耳房奉祀神祇
第二篇․諸神信仰篇
第二節 文昌帝君殿(後殿左耳房)
新港奉天宮後殿左耳房,主祀文昌帝君,又稱梓潼帝君,列奉五文昌帝君(梓潼帝君、孚
佑帝君、冉陽夫子、魁星夫子、倉頡先師),配祀天聾、地啞二侍童(新舊兩組)及文官一對,
在神龕內尚「大成至聖先師孔夫子之神位」、「紫陽朱夫子香位牌」(朱熹)、「鄼侯蕭公香位牌」
(蕭何)和「陽侯曹公香位牌」(曹參)等四座牌位或香位;在後殿左耳房旁原有空間(休息室
兼倉庫),近年被整理成為新祀「媽祖船」之安座處,其上奉祀三位紙製神尊:中軍府、廠官爺、
總趕公等。以下針對新港奉天宮後殿左耳房(文昌殿)主要奉祀神明,分別進行介紹:
一、文昌帝君
(一)神祇信仰源流
文昌帝君,全稱梓潼帝君,又稱為梓潼、文昌帝、梓潼
夫子、梓潼帝君等,相傳是保護文運與考試的神祇。文昌,
本是星宮名,即斗魁(魁星)之上六星的總稱,在《史記》〈天
官書〉載:「斗魁戴匡六星,日文昌星,一日上將,二日次將,
三日貴相,四日司命,五日司中,六日司祿。」文昌六星為
上將(威武)、次將(正左右)、貴相(理文緒)、司命(主災
咎)、司中(主右理)、司祿(賞功進士),各有專司,掌管天
下文運祿籍,所以自古以來就受到士人學子的崇拜。而後文
昌信仰逐漸被人格化,認為文昌帝君,為東晉年間號稱蜀王
圖 2-3-17 所錄梓潼帝君畫像
的「張育」,其乃梓潼地方神「亞子」的轉世化身,故稱其「張 資料來源:撰人不詳,《三教源流搜神大全》
亞子」。《明史》〈稽志〉載:「梓潼帝君,姓張,名亞子,居 西嶽天竺國藏板清刊本,檢自維
基文庫 zh.wikisource.org(Apr.22 ,
蜀七曲山,仕晉戰歿,人為立廟,唐宗屢封至英顯王,道家
2018)古籍無出版日期。
謂梓潼掌文昌府,事及人間祿籍,元加號為帝君,而天下學
校亦有。祠祀者。」有關張亞子的信仰,相傳在唐朝就非常盛行,也受到唐朝天子的推崇,使
張亞子信仰逐漸由地方神演變爲全國性大神。在北宋時,梓潼神轉化為保佑四川地區學子,考
試順利的神祇;而發展至南宋,梓潼神逐漸取代其它地方科舉之神,成為中國各地學子保佑科
舉順利的共同神祇。而後梓潼神信仰的傳布,漸與傳統掌管文學的文昌星混合(或認為梓潼神
為文昌星轉世化身)。而因張亞子在蜀地靈驗之下,宋元帝王多有敕封,如宋真宗封為「英顯武
烈王」,宋光宗時封為「忠文仁武孝德聖烈王」,宋理宗時封為「神文聖武孝德忠仁王」,元仁宗
延祐三年(1316)張亞子被正式詔封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即後世所稱之「文昌帝
君」。至於宋元時降乩而成文的《文昌帝君陰騭文》則稱,文昌帝君曾 17 次化身人間,世為士
大夫,為官清廉,未嘗虐民酷吏,「濟人之難,救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廣行陰騭,上
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