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25 - 新港奉天宮志(上)
P. 325
第一章 ◆ 舞鳳軒
第四篇․子弟團篇
第一章 舞鳳軒
舞鳳軒的前身同樂軒,是新港富商洪粉員在清同治 10 年所創立的北管軒社,到了大正初年
(1912),由於新舊團員之間對於演出的形式意見分歧,新團員於是自立門戶、成立了舞鳳軒,
不久之後,由於團員人數眾多,又再分出了新義軒,顯示出北管音樂當時繁榮的景況。同樂軒
的北管先生經常被邀請至雲林、嘉義以及臺南各地的北管軒社教館,新港因而贏得了北管巢的
美名,對於雲嘉南地區北管音樂的傳承有很大的貢獻。現在,舞鳳軒是臺灣少數仍然活躍的北
管軒社之一,並且繼續致力於北管音樂的傳承與推廣。
第一節 北管的起源
一、時間
北管音樂大約在清代乾隆年間(約 18 世紀中葉)隨著福建漳州的移民傳到臺灣。北管雖然
是福建漳州地區所流傳的戲曲音樂,但是在當地並沒有相關的音樂團體組織。福建泉州地區的
惠安縣有一種被稱作「惠安北管」的音樂,從 20 世紀 90 年代起改稱為「泉港北管」,然而其樂
曲內容是無法和臺灣北管音樂豐富的內容相提並論的。因此,北管可以說是臺灣特有的戲曲文
3
化。
二、興起
北管戲曲之所以在臺灣興起,成為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娛樂與寄託,與早期移民抵
達臺灣所面臨的生存壓力與各種挑戰有密切的關係。由於清代移民冒險渡海來臺之後,又要面
臨漳泉、閩粵移民之間的械鬥問題,以及對抗臺灣地區的天災與瘟疫,宗教便成為人民心靈最
重要的寄託,舉凡神誕、謝神以及各種祭典都需要演戲酬神,北管戲曲因此就蓬勃發展起來。
三、名稱
在臺灣,「北管」與「南管」是大家對於自大陸傳過來的樂種之普遍稱呼,也是這兩種樂種
在臺灣特有的名稱。關於「北」與「南」的分法是以起源自大陸北方或南方,這一點是十分明確
的。關於北管與南管的稱呼,許常惠是這樣敘述的:
3 呂錘寬,《北管音樂》,(臺中市: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11),頁 21。
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