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26 - 新港奉天宮志(上)
P. 326
新港奉天宮志續修◆上
The Temple History Renewal Fengtiangong, Xingang
「北管」與「南管」是在台灣音樂發展史上產生的特有名詞,「北管」指由大陸北方傳來,
或原屬於北方的音樂;「南管」指由大陸南方傳來,或原屬於南方的音樂。因此,在戲劇
4
上「北管戲」指北方語系戲劇,而「南管戲」指閩南語系戲劇。
至於「管」字的來由,一般人以為是管子、管樂器或樂調等等,然而,這樣的說法有待商
榷,因為不論「北管」或「南管」,所使用的樂器除了管樂器之外,尚包含絃樂器與打擊樂器,
將「管」字解釋為管子或管樂器的說法實在欠缺說服力,而關於樂調的說法也很牽強。李國俊
所著《淺說南管音樂》一文之中對於「管」字來源的推論是最為可信的,文中提到:
「南管」一詞是台灣地區較普遍的稱法,目前大陸地區則通稱為「南音」。在歷史的演進
中,它也曾經有「絃管」、「五音」、「南樂」、「郎君樂」、「郎君唱」等各種不同的名稱。
臺灣地區的「南管」與「北管」對稱,最可能由會館的「館」字而來。清代以來,從大
陸來的南北商船往來於艋舺、鹿港、臺南等港口,各處普遍都有會館的設立,會館提供
歇腳休息、等待船期的服務,也有鄉親聚會、唱曲娛樂的功能。很自然的,會館因船商
5
來處不同而區分南北,會館傳唱的音樂也跟著被呼為「南管」、「北管」了。
林茂賢所著《北管戲曲與臺灣社會》一文中也有這樣的敘述:
大陸並無「北管」劇種,臺灣早期文獻亦無此名稱,「北管」原本僅是「南管」的對稱。
管可能是「曲館」的意思,民間稱呼演唱南音、南樂的曲館為「南館」,後來以訛傳訛,
於是變成「南管」或「北管」的稱呼。
6
這兩段文字闡述了北管與南管在臺灣落地生根之後,與常民生活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因而
產生了特有的文化現象。一開始以傳唱的音樂起源地以及船商的來處區分為「北館」與「南館」,
而後在口語相傳之下,就被稱為「北管」與「南管」了。
四、語言
7
北管源自於中國北方,所使用的是中國北方所流傳的語言,也就是藍青官話。 在臺灣所聽
到的北管話像是一種混合著北京語、閩南語和客家語的特殊語言,由於語言會隨著口傳與時間
而改變,藍青官話有可能在傳來臺灣之後與本土的語言融合,產生了些微的變化。無論如何,
北管子弟堅信北管所使用的就是正統的官話,由於北管音樂的曲調是配合北管話的抑揚頓挫而
創作,還有押韻與平仄的因素,是無法用北京話或閩南語來演唱的。因此,當使用閩南語的歌
仔戲與布袋戲興起之後,北管戲由於語言的因素難以引起民眾的共鳴,也就漸漸式微了。
4 許常惠,《臺灣音樂史初稿》(臺北:全音樂譜出版社,1991),頁 179。
5 林谷芳,《本土音樂的傳唱與欣賞》(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0),頁 74。
6 林谷芳,《本土音樂的傳唱與欣賞》,頁 125。
7 藍清官話指的是夾雜方言語調的北京話。
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