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22 - 新港奉天宮志(上)
P. 322
新港奉天宮志續修◆上
The Temple History Renewal Fengtiangong, Xingang
新港奉天宮的信仰圈廣大、信徒眾多,每年農曆正月 15 日天上聖母元宵遶境典禮時的陣
頭種類豐富且數量繁多,堪稱為臺灣傳統民俗文化的縮影。因應新港奉天宮各項神誕慶典的陣
頭表演活動需求,在新港奉天宮附近的村莊於是產生了許多由村民組成的志願性團體,平時會
利用閒暇時聚在一起練習,稱為子弟團。子弟團的名稱來由久遠,明代朱權的《太和正音譜》中
引用趙孟頫(1254+-1322)的話:
良家子弟所扮雜劇,謂之行家生活。娼優所扮,謂之戾家把戲。蓋以雜劇出於鴻儒碩士,騷
1
人墨客所作,皆良家也。
這裡的子弟指的是業餘的演員,有別於以此為生的專業藝人。與新港奉天宮有關的子弟團
依性質又可以分成音樂性的、民俗技藝性的和武術性的社團。本篇所涵蓋的範圍包括音樂性子
弟團與民俗技藝性子弟團,武術性的子弟團則歸類在第五篇中單獨陳述。音樂性的子弟團包括
北管「舞鳳軒」,南管「清華閣」,十三腔「鳳儀社」以及大鼓陣「聚聲社」;兼具音樂性與民俗
技藝性的子弟團包括「威揚團」和「十二婆姐陣」;民俗技藝類的子弟團有高蹺陣「飛雲社」。
在音樂性的子弟團之中,北管、南管與十三腔都是源自於中國大陸的傳統戲曲音樂,依據
傳入臺灣的時間來說,依序為南管、十三腔與北管。臺灣由於其特殊的歷史背景,流傳於民間
的戲劇音樂種類繁多。南管是最早流行於臺灣的戲曲音樂,其特色是優雅精緻與含蓄恬靜,雖
然深受文人士紳的喜愛,卻難以得到一般民眾的共鳴。後來,當北管傳入臺灣之後,其喧囂熱
鬧的音樂特質與積極進取的戲曲精神深得民眾的喜愛,北管戲曲音樂曾經在臺灣社會扮演不可
或缺的角色,而曾經遍布於各地的北管子弟團更是勞動階級唯一的教育與娛樂平臺。如今,由
於社會的變遷,北管、南管與十三腔音樂都已經在臺灣歷史的舞臺淡出,而曾經活躍於新港奉
2
天宮前的音樂團體中,歷史最悠久的就是十三腔社團鳳儀社。鳳儀社是前清秀才林維朝(1868-
1934)於光緒 11 年(1885)所創,其起源可以追溯至道光 15 年(1835)所建立的「登雲書院」
之樂局。而在臺灣各地尚存的北管子弟團之中,新港舞鳳軒曾經是風雲一時的北管團體,其前
身同樂軒創立於同治 10 年(1871),見證了北管音樂在臺灣兩百多年的風華。新港清華閣則是
由蔡有朝於民國 38 年(1949)發起的南管子弟團,於民國 45 年(1956)正式組團,並於新港
奉天宮前開臺演戲,成立的時間雖然最晚,然而也證明了新港在南管音樂的傳承不曾缺席。新
港奉天宮的大鼓陣歷史悠久,是新港奉天宮媽祖神轎駕前的開路鼓,聚聲社昔日的館閣就在新
港奉天宮的西廂房二樓,陳山三是聚聲社的靈魂人物,也是遠近馳名的嗩吶老藝師。
在兼具音樂性與民俗技藝性的子弟團之中,威揚團是媽祖鑾駕的前導隊伍,包含了哨角隊
與千里眼爺社,至少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有一段時間,由於團員人數眾多,曾經分成威揚團與
「尚恆社」兩個名稱,其中威揚團指的就是哨角隊,尚恆社就是千里眼爺社,到了民國 95 年
1 [明]朱權,《太和正音譜》(臺北:學海出版社,1991),頁 35-57。
2 林維朝是嘉義縣人,為前考試院副院長林金生(1916-2001)的祖父、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 (1947-)
的曾祖父,曾任打貓西堡團練分局長、漢文教師、新港區街庄長和嘉義廳參事。
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