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77 - 新港奉天宮志(上)
P. 477
第六章 ◆ 遶境篇
第五篇․武館篇-附遶境篇
第六章 遶境篇
新港奉天宮平時供民眾參拜之外,遇到重要慶典也會舉行遶境活動,祈求國泰民安、百姓
安居樂業。而其中比較重要的遶境活動有:每年的元宵遶境、四年一度的十八庄遶境、遍及嘉
義縣市的山海遊香,其差異在於舉辦時間不一樣以及遶境範圍涵蓋不同,故所參與的民眾也會
有所不同,但也因為這樣新港奉天媽祖的信仰圈也會有所擴增,造福更多的鄉親。此外,還有
特殊的 1996 年和平遶境-慈光普照黑水溝,為因應台海危機所發起的送香火到前線,為官兵祈
福活動。目的都是在於傳遞新港奉天宮「船仔媽」的精神,所謂「媽祖到、平安到」,安定人
心的作用。
第一節 天上聖母元宵遶境
一、緣起
明天啟元年(1621)年船戶劉定國自湄洲天妃廟恭請媽祖祖聖像隨船護佑來臺,安全橫渡
險惡的「黑水溝」(即臺灣海峽),途經笨港,媽祖顯聖指示:永駐此地。從此笨港居民輪流奉
祀,稱之為「船仔媽」。
清康熙 39 年(1700),笨港居民於笨港溪南方鳩資建廟,稱之為「天后宮」。乾隆年間,
笨港溪水改道,將笨港街市一分為二,北方稱之為笨北港,南岸則稱笨南港。據《諸羅縣志》
記載,笨港在當時已經是臺灣最繁榮的街市之一,而笨港天后宮則是臺灣香火鼎盛的媽祖廟。
直到嘉慶年間,笨港溪幾度氾濫成災,湮沒笨港街市,笨港天后宮岌岌不保,當時住持僧景端
師父,護持廟中神像、文物遷移到地勢較高的「麻園寮」(即現今新港),而笨南港就在天災、
人禍之下漸次沒落。
當時自笨南港遷移而來的居民,多數是殷富世家,因此不僅帶來笨港財富、文物,更本著
飲水思源的觀念,將麻園寮改稱為「笨新南港」,並擇定於「白鶴穴」上建廟,重立笨港人的
精神中心——笨港媽祖廟。此地為當時何姓人家所有,何姓先人慷慨捐地建廟,歷經十二年,
於嘉慶 16 年(1811)新廟峻工落成,由當時水師提督將軍王得祿奏請皇帝,御賜宮名:「奉天
宮」。從此,笨港媽祖的香火得以在新港地區綿延不絕,現今已成為臺灣媽祖的信仰中心之一。
平時,開臺媽祖正尊神像都是供奉在正殿裡面,而只有一些比較特殊的場合才會被迎請出
來,如:每年正月 15 的元宵遶境,或四年一度的十八庄遶境活動時,神像坐於精美雕刻的神
轎中,遊行街面四村,以車巡或步行的方式遶行雲嘉兩縣 66 庄的活動。當信仰圈中有村廟神
明生日或謝平安時,也會來奉天宮請媽祖到村廟中做客,此時都有其他的分身代替,神像大都
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