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2 - 新港奉天宮志(上)
P. 142
新港奉天宮志續修◆上
The Temple History Renewal Fengtiangong, Xingang
民國 50 年(1961)新港奉天宮續行修建,除了擴建左右廂房(含城隍殿、虎爺殿)及整修
聖父母殿等(時稱為第三殿)。我們參考民國 53 年(1964)由陳清誥、謝石城撰寫之《臺灣省
嘉義縣市寺廟大觀》一書,可以發現在「新港奉天宮」部分載:「(新港奉天宮)共分四進,
13
正殿奉祀天上聖母,中殿觀音佛祖,後殿為聖母之父母,後殿二樓祀三寶佛」, 可見當時部
分整修工程已經完成,新港奉天宮增加了更多的祭祀空間,使得自日治後期以來就不斷增加的
大小神尊,可以有較合適的安排,尤其是在第四進一樓的聖父母殿及在二樓的大雄寶殿。
四、民國 53 年(1964)的《備品明細簿》
我們參照民國 53 年(1964)移交資料《備品明細簿》的「神像明細書」,可以發現在神像
的種類數量上,大抵也與民國 50 年(1961)的資料相同的,不過仍有一些增減,包含:新增 2
尊「三官大帝配祀將士」、新增 1 尊「玉觀音」、減少了 1 尊護法(即「韋陀護法」)、減少
了 1 座祿位牌之外,在原有文昌信仰系統有很大的變化,即原來五文昌夫子(8 尊)及其將士
(2 尊),還有「大聖至聖牌」(或稱「大成至聖牌」),這些都未被清冊紀錄,當時文昌祠
內僅留下四尊祀神,分別為:梓童帝(1 尊)、童仔(2 尊)、倉頡聖人(1 尊)等。此一變化
應與當時文昌祠的重建有關,由於民國 52 年(1963)「新港國校文昌分班」奉准獨立為「文昌
國民學校」,地方人士建議在校內興建文昌祠(孔廟)一座,使登雲書院的優良傳統得以繼承,
同年 12 月 12 日文昌祠(孔廟)興建完成,原來安奉於新港奉天宮的五文昌夫子及至聖先師神
位等,此時被恭迎至新建的文昌祠內供奉,廟內當時僅留下梓童帝君、童仔、倉頡聖人等神像。
而後五文昌夫子又被迎回廟內奉祀,目前文昌國小文昌祠內僅存有孔子聖牌與冉陽夫子神像,
新港奉天宮則維持五文昌夫子的信仰,包含一尊尺寸較大的梓潼帝君外,又有尺寸較小的梓潼
帝君、孚佑帝君、冉陽夫子、魁星爺、倉頡先師等五尊神像,另外殿內尚有「大成至聖先師孔
夫子之神位」、「鄼侯蕭公香位牌」(蕭何)、「陽侯曹公香位牌」(曹參)、「紫陽朱夫子
香位牌」(朱熹)等四座牌位,以及一對文官小吏(應為原記載之文昌帝君將士)、大小兩對
配祀童子神尊(推測乃先後新雕之天聾、地啞神尊)等。
此外,新港奉天宮持續在民國 55 年(1966)增築懷笨樓、思齊閣等兩座鐘鼓樓;在民國
60 年(1971)新港奉天宮虎爺殿又有重修工程,由國寶建築企業有限公司(蔡玉誠)獨資捐助,
不過這兩次整修都僅限廟宇外觀與虎爺殿部分,對於新港奉天宮其他祭祀空間的影響不大。
13 陳清誥、謝石城,《臺灣省嘉義縣市寺廟大觀》(臺南:文獻出版社,1964),頁 77。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