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8 - 新港奉天宮志(上)
P. 48
新港奉天宮志續修◆上
The Temple History Renewal Fengtiangong, Xingang
笨港出現在地圖的年代甚早,明天啟 3 年(1623),荷人摩西˙克拉斯松˙柯曼士(Moses
Cleasz Comans)所繪製的臺灣大比例尺地圖上,笨港溪南岸已標示地名「Pankam(笨港)」。
荷治時期,由大員(今安平)搭舢舨船經魍港內海至笨港溪的航道,由此接陸路,這是荷人
北上要道。笨港一帶在荷治後期,漸有漢人入墾。
清自領臺迄乾隆 49 年(1784)以前,臺灣正口僅鹿耳門,笨港為諸羅縣轉運至鹿耳門的
米糧集散地,商貿發達,因而在雍正以後,連笨港街北岸的水師汛附近也出現笨港北街。雍
正 9 年(1731)增設笨港縣丞,衙署設磚仔窰,雍正 12 年(1734)縣丞署遷至坂頭厝。乾隆
4 年(1739)因笨港街郊商眾多,郊行公建水仙宮。乾隆中葉,繁榮的笨港南街發展出笨港前
街、笨港後街,街況熱鬧,俗稱「小臺灣」。
乾隆 47 年(1782)漳泉鬥,笨北港泉民糾搶南港漳民,南港漳民報復性焚泉庄,事後究
責,雙方均有懲處。此事件甫平息才數年,又爆發林爽文事件,林爽文叛軍以漳民為主。乾
隆 52 年(1787)6 月,林爽文焚燒泉人為主的北港,進佔笨南港為「賊巢」,還搭建 200 多間
草寮抗清。9 月清朝總兵普及保圍攻笨南港並焚庄,笨南港街破壞甚鉅。人禍以外,道光後,
笨港河港淤塞,人、貨改由下湖口進出,笨北港利用竹筏和下湖口聯絡較南港諸地方便,笨
北港崛起。
諸羅縣最早建立的天妃廟,是康熙 39 年(1700)所建的笨港天妃宮。康熙 59 年(1720)
清廷將媽祖列入祀典,笨港天妃宮改稱笨港天后宮。雍正 2 年(1724)諸羅知縣孫魯允許笨
港街天后宮設濟收渡稅。林爽文事件時,笨港天后宮慘遭破壞,事件後,在官方尚有猜忌下,
天后宮整修緩慢。嘉慶 7 年(1802),三疊溪的北支流虎尾溪,襲奪舊虎尾溪上游,使虎尾溪
流量突增,衝垮笨南港的水仙宮、關帝廟、天后宮。搶水後的北港溪支流虎尾溪下游因而經
年水患,以富戶為首的笨南港居民,遂遷至較高爽的麻園寮,該地也因而改稱笨新南港,簡
稱新港。嘉慶 16 年(1811)底,新港居民捐地重建媽祖廟,改稱奉天宮,嘉慶 18 年(1813)
奉天宮落成。嘉慶 19 年(1814)子爵王得祿獻匾「聖慈母德」;同年坂頭厝笨港縣丞署遭洪
水沖走,笨港縣丞署遂也改遷至新港。嘉慶 21 年(1816)笨港縣丞獻「恩流海嶠」匾。咸豐
7 年(1857)奉天宮重修峻工時,縣丞獻匾「福芘雁行」。
日治後,兩岸交通受阻,明治 32-40 年(1899-1907)曾開放下湖口為兩岸特別開港,但
時間短,且限制多。不過,日治時期河港已不重要,新的交通工具崛起。明治 40 年(1907),
完成以台車線聯絡打猫(今民雄)和北港的打北輕鐵線;而後明治 44 年(1911),又增北港—
嘉義糖鐵營業線;大正 3 年(1914)再建北港—大莆林(今大林)糖鐵營業線。大正 4 年(1915),
打北輕鐵線改為汽車線。經由縱貫鐵路,到大林或民雄、嘉義後,可轉汽車或五分車至新港、
北港。交通便捷,為朝天宮、奉天宮帶來香客,這些糖鐵線也因而被稱為「進香鐵道」。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