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9 - 新港奉天宮志(上)
P. 49
第一篇 ◆ 廟宇沿革與發展篇
圖 1-1-1 日治時期明信片上的新港奉天宮
資料來源:財團法人嘉義縣新港奉天宮提供
明治 39 年(1906)發生芮氏規模 7.1 級的梅山烈震時,奉天宮損失慘重,建築幾乎全毀。
震後新港附近居民出錢出力,再加上全臺募款,終於在大正 7 年(1918)全部整建修繕峻工。
此時新港街已設有郵局、自來水並供電。大正 10 年(1921),更為了進香客方便,將糖鐵車
站由菜公厝移至奉天宮前。宗教和旅遊為新港帶來生機。昭和 11-16 年(1936-1941)寺廟整
理,並未影響本街寺廟的存廢,但皇民化下,禁止燃燒金銀紙、鞭炮、禁止遶境等,對新港
街況的發展仍產生影響。
戰後,因香客日增,空間也增建。奉天宮整修,並在後側增建聖父母殿、思齊閣、懷笨
樓、香客大樓;而後又將聖父母殿及大雄寶殿改建為凌霄寶殿。民國 74 年(1985)奉天宮公
告為三級古蹟,而後改稱為縣定古蹟。民國 88 年(1999)10 月 22 日,嘉義發生 6.4 級地震,
奉天宮屋頂及木柱移位受損。奉天宮古蹟修復工程由民國 90-96 年(2001-2007)才完工;而
後又稱整修思齊閣、懷笨樓、東西廂房,至民國 104 年(2015)全部修繕峻工。(圖 1-1-1)
戰後,南瑤宮從民國 36 年(1947)恢復進香,平均每 4 年一次的笨港進香,帶來人潮,
兩地交誼歷史悠久,民國 104 年(2015)「新港奉天宮迎南瑤宮媽祖請火」已公告為縣定民俗。
清代大甲媽祖進香團至湄洲謁祖,日治時期,因無法至湄洲謁祖,改至北港進香。戰後依然
如此。兩岸通航後,民國 76 年(1987)12 月,大甲媽至湄洲謁祖,民國 77 年(1988)以後,
改為至新港遶境進香。每年十數萬香客到訪,新港鄉民莫不熱忱接待。奉天宮的元宵遶境,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