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0 - 新北市政府文化局8年報
P. 110

新北文化風貌




       打造城市新藝力





        升格八年紀實

            鶯歌國小舊校舍                                   土城普安堂
            鶯歌國小原為日治時期的尖山埔公學校,落成於昭和 13 年              普安堂屬齋教先天派,乃北臺灣少見之齋堂,即在家居士修
            (1938 年),見證鶯歌初等教育發展史,建物為日據時期磚             行之地,具宗教文化意義。李應彬為臺灣前輩民間藝術家,
            木造建築,屋頂形式為寄棟造,基本格局完整,在鶯歌地區                其於崖壁題字具歷史藝術價值。普安堂現存觀音堂舊堂仍見
            相當罕見。                                     傳統合院紅磚造建築構造形式,與山門、步道之整體環境,
                                                      反映齋教修行的空間特色。


















            鶯歌烘爐窯                                     後村圳灌溉改善工程紀念碑及水門
            烘爐窯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燒製烘爐產品而得名,反映市                「後村圳灌溉改善工程紀念碑及水門」,為昔日新樹地區為發
            民疏散鄉間炊具之變遷。 戰後先改製陶器,後改燒製碗盤                展農業,以水利工程技術改良既有灌溉系統,與環境共存共
            等,見證鶯歌陶瓷產業的歷史變遷。烘爐窯目前留存磚造窯                榮的重要見證。「後村圳灌溉改善工程紀念碑」以觀音山石所
            的空間及磚造建築,為不同階段空間需求的累積,3 層建物層              雕,四面採陰刻雕成,由蔣夢麟、嚴家淦等當代名人題字,
            次分明。                                      甚具保存價值。

                                       鶯歌合興窯煙囪
                                       合興窯約創建於
                                       日治時期,乃鶯
                                       歌燒製陶器之一
                                       大窯場,見證地
                                       方產業發展史,
                                       煙囪為始建原
                                       物。 煙囪為磚構
                                       造,四角以鐵件
                                       加固,顯現當時
                                       的作法,具時代
                                       意義。

                                                      三峽挹翠樓
                                                      「三峽挹翠樓」,為昔日簡阿牛經營染布致富,成為地方仕紳階
                                                      級後營建之精美洋樓,與三峽產業歷史發展有密切關係。

       108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