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3 - 新港奉天宮志(上)
P. 173
第三章 ◆ 後殿及後殿耳房奉祀神祇
第二篇․諸神信仰篇
第三章 後殿及後殿耳房奉祀神祇
本章主要探討新港奉天宮後殿及後殿耳房所奉祀之神明,相關祭祀空間包含:主要供奉著
觀世音菩薩的後殿(又稱「觀音殿」),主要奉祀文昌帝君及媽祖船的後殿左耳房(又稱「文昌
殿」),主要奉祀關聖帝君及新港奉天宮太子團的後殿右耳房(又稱「關聖帝君殿」)等,希冀藉
本章敘述對新港奉天宮後殿及左右耳房所奉祀諸神祇,能夠有更多的認識與了解。
第一節 觀音殿奉祀諸神(後殿)
新港奉天宮後殿,主要供奉著觀世音菩薩,因此也稱為「觀音殿」,在後殿主神龕內有專屬
配祀神尊善才良女,以及地藏王菩薩等同祀神,特殊的「報馬仔」神像也在主神龕之內;在後
殿主神龕外供桌上奉祀三官大帝神像,供桌左右兩端有韋陀、伽藍兩護法神像;又在兩旁左右
神龕內分別奉祀福德正神、註生娘娘及其協侍神,在後殿牆壁兩側神龕內奉祀新港奉天宮十八
羅漢諸神。而除了上述神尊之外,在後殿神龕前的大小供桌上,尚有許許多多的神像,例如媽
祖分身、濟公禪師、虎爺等,這些可能是各地前來過爐進香的神尊,亦或為即將由信徒迎請回
家的神尊,也都暫置在後殿神桌上,共享信徒香火。以下針對新港奉天宮後殿(觀音殿)主要
奉祀神明,分別進行介紹:
一、觀世音菩薩
(一)神祇信仰源流
觀世音,這是民間普遍敬仰崇拜的佛教神祇,臺灣民間稱為「觀音佛祖」、「觀音媽」或「佛
祖媽」等,祂是大乘佛教裡的大菩薩,其梵文名為「Avalokiteśvara」,音為「阿婆盧吉低舍婆羅」,
意為「由高處向下觀的君主」或「探視下界的神」,月氏大僧竺法護譯為「光世音」,鳩摩羅什
譯為「觀世音菩薩」,玄奘法師譯為「觀自在菩薩」。「觀世音菩薩」,從字面解釋為「觀察世間
聲音」的菩薩,顯現其大慈大悲和神通無邊,此出自《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載:
「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
皆得解脫。」另一重意思則出自《楞嚴經》,認為觀世音菩薩以聽音方法契入法性,證得耳根圓
通,修成正果。
觀世音菩薩之起源,目前已不可考,在古印度婆羅門教的觀世音是一對孿生小馬駒,祂們
都是神通廣大、象徵慈悲的善神;至佛教產生之後,神馬駒先成為一位慈善的菩薩,並逐漸被
人格化而成為一位威猛的男性神,此即迄今在佛教密宗的「馬頭觀音」(或稱「馬頭明王」);之
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