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4 - 新港奉天宮志(上)
P. 174
新港奉天宮志續修◆上
The Temple History Renewal Fengtiangong, Xingang
後觀世音的地位日益提升,也開始出現更多傳說,《悲華經》載阿彌陀佛在做轉輪聖王之際,觀
音菩薩是千子之中的大太子,名叫不眴,出家後號觀世音,曾立下宏願,生大悲心,要使眾生
永遠安樂;在轉輪聖王修行成佛,即為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後,大太子不眴及二太子尼摩(即
54
「大勢至菩薩」)成為父親的左右協侍,此三人即為後世佛教所謂的「西方三聖」。 而在《大
阿彌陀經》、《無量壽經》及《觀世音受記經》等經典中,觀世音菩薩則以阿彌陀佛為師,輔助彌
陀之教化,因此也為阿彌陀佛的協侍,常住於西方極樂世界。又在《觀無量壽經》中,則稱若有
眾生願生極樂,在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及觀音等諸聖眾,皆來現此界,手持蓮臺,接引往生。
有關觀世音菩薩的崇拜,在中國最早是始於公元前一世紀佛教傳入之時,而在七世紀中葉,
再輾轉從中國傳入朝鮮、日本和西藏等地,其中達賴喇嘛就被認為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之後
隨著唐代創立的淨土宗之流傳與盛行,極樂世界的「西方三聖」也受到民間普遍崇拜,其中又
以觀世音菩薩最受到歡迎。不過觀世音信仰也逐漸被徹底漢化,尤其為了滿足世俗的需求,觀
世音被轉變成為一位大慈大悲的女神。原據佛教經典所載,觀世音有三十三種化身之說,可為
救度說法需要,變換各種身分,不過在隋唐以前,觀世音大抵為男性形象,《華嚴經》稱為「勇
猛丈夫觀自在」,《悲華經》稱為「善男子」;不過在宋代以後,觀世音逐漸成為一女性菩薩的形
像,且非常受到信眾的歡迎,甚至還被附會成為妙莊王(楚莊王)的三女兒妙音。又由於觀世
音菩薩具有女性形像,部分經典及民間認為其善於救助婦女和兒童,不僅可向觀音菩薩求子,
也能協助孕婦順利生產,因此特別受到婦女的崇信,在民間也有「送子觀音」之說。觀音菩薩
在民間信仰十分廣泛而興盛,也甚受道教的尊重,尊稱為觀音大士、慈航真人、慈航大士等。
(二)廟內祀神之由來及其聖像金身
臺灣的媽祖廟,經常是正殿供奉媽祖,在後殿供奉觀世音菩薩,新港奉天宮自創建以來亦
採取這樣的佈置與安排。在民國 42 年(1953)《移交清冊》中,可以發現當時新港奉天宮就記
載有小型觀音與鎮殿觀音各一尊,其數量與目前新港奉天宮後殿主神龕內所奉祀之現況相同,
推測小型觀音應為新港奉天宮開基觀音神像,鎮殿觀音為日治時期新港奉天宮重建以後所新
刻。此外,在民國 53 年(1964)奉天宮《備品明細簿》「神像明細書」所載神像出現了一尊「玉
觀音」,又在民國 100 年(2011)日本佛教臨濟宗大本山京都妙心寺也分靈一尊「聖觀音像」,
目前都奉祀在觀音殿主神龕之內。以下針對新港奉天宮開基觀音(小型觀音)與鎮殿觀音神像
金身進行介紹:
1、開基觀音神像(小型觀音)
新港奉天宮開基觀音神像,神像本體高 53.5、寬 23.5、深 29 公分,這是一尊硬身木胚泥塑
55
坐姿神像,應為新港奉天宮最早奉祀的觀音神像,可能在清領時期就已經存在。 小型觀音神像
54 馬書田,《全像中國三百神》(臺北:新潮社,2007),頁 298-299。
55 參考「一百零六年財團法人嘉義縣新港奉天宮神像登錄表」(新港奉天宮委託李建緯老師執行,未發
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