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39 - 新港奉天宮志(上)
P. 339

第一章 ◆ 舞鳳軒
                                                                                           第四篇․子弟團篇


               十五、科介



                    為總講中身段動作的標示,各類中國傳統戲曲的身段動作都是以程式化的語言作為基礎,
               是由歷代藝師漸漸累積出來的特定表演方式。北管戲中的用語有:跳臺(指重要腳色戲劇性的

               出場方式)、哭科(動作很短暫)、笑科(一般做三次,並以鑼鼓聲做為輔助)、飲酒科(以文靜
               的絃譜音樂為後場樂,時間較長)與殺科(由兩軍主將做具有技巧性的對打動作,兩軍士兵群
               做簡單的交戰動作,反覆數次)等等。
                                                     25

               十六、著腹



                    形容記憶力強的北管演唱家,能背誦上百首的唱曲,彷彿所有樂曲都在腹中一般,一輩子
               都不會忘記。
                            26

               十七、字


                    即工尺譜中的字,也就是西方古典樂譜中的音符,與唱曲中的歌詞是不同的。


               十八、曲韻


                                                                                                   27
                    指樂曲的旋律或演唱時的韻味,北管音樂圈用「好曲韻」形容演唱者的造詣深厚。

               第四節  舞鳳軒




                    舞鳳軒自大正 2 年(1913)開始成為第一個由新港奉天宮出資贊助的北管團,由於資金充
               足,呈現蓬勃發展的景象,亦帶動了新港地區的北管風氣。當時任嘉義縣參事的林維朝因應北
                                                                                                28
               管劇團的興起,於大正 6 年(1917)將登雲書院春秋二季之祭孔樂局從原本的鳳儀社 改為舞鳳
               軒,此舉反映出北管音樂在當時興盛的榮景。到了昭和 16 年(1941),由於大東亞戰爭爆發,
               日本政府禁演古樂、並實行燈火管制,所有的外臺戲都被禁演,這是臺灣傳統音樂戲劇團體所

               面臨到的第一次嚴苛考驗,臺灣各地許多子弟團因而迅速沒落,舞鳳軒有幸獲得新港奉天宮的
               資助,仍然維持排場的演出。大戰以後,於民國 37 年(1948)舞鳳軒正式開館,第四代弟子拜
               師,這是舞鳳軒的第一次復興運動。

                    舞鳳軒好不容易恢復的昔日榮景,到了民國 49-50 年(1960-61)間,又因為重要成員的離

               25   呂錘寬,《北管音樂》,頁 227。
               26   徐東海訪談,2017/6/28。(訪問地點:徐東海家,訪問者:謝士雲)
               27   呂錘寬,《北管音樂》,頁 236。
               28   鳳儀社的歷史沿革請參見第二章。



                                                                                                        337
   334   335   336   337   338   339   340   341   342   343   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