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42 - 新港奉天宮志(上)
P. 342

新港奉天宮志續修◆上
               The Temple History Renewal Fengtiangong, Xingang


               引發演戲的興趣,與只想要維持純粹音樂演出的舊團員意見產生分歧,於是兩派人馬就分家了。
               希望維持純音樂演出的主要以第二代和第三代的團員為主,仍然沿用同樂軒的名號,第三代的

               年輕團員則自立門戶,成立了舞鳳軒,並且與新港奉天宮結合,其聲勢凌駕於同樂軒之上,成
                                           36
               為當時新港最大的北管劇團。 北管音樂之中,最需要長時間累積的功夫是後場音樂,演戲時的
               身段動作則可以在短時間學習而成,舞鳳軒的年輕團員多半在演奏方面的技藝尚不成熟,因此

               舞鳳軒登臺演出時,同樂軒的老團員仍然會支援後場的音樂演奏。關於這一段往事嚴立模根據
               舞鳳軒第四代子弟黃瀾洲的口述,有這樣的記載:

                      於是第三代另組舞鳳軒,自行籌畫登臺演出的事宜。第二代雖然反對,但終究不忍心看
                      著自己的子弟學藝未精就上臺獻醜,最後還是加入後場替舞鳳軒伴奏。
                                                                                           37

                    大正 2 年新港奉天宮重修,舞鳳軒於落成祈安清醮中擔綱演出,其浩大的聲勢與高水準的
               演出引起了廣大的迴響,舞鳳軒於是正式成為第一個由新港奉天宮出資贊助的北管團。由於資
                                                                                     38
               金充足,人數又再增加,不久之後舞鳳軒又再分出新的一團「新義軒」。 至此,新港地區總共
               有同樂軒、舞鳳軒和新義軒三個北管團體,新港街道的北管音樂活動呈現一番蓬勃的氣象,印
               證了邱坤良的研究結論:

                      從現有田野資料看來,子弟團活動在日治時期最為興盛,目前尚存或能查出名號的子弟
                      團大多建立於這個時期。
                                               39






















                                                        圖 4-1-24  舞鳳軒鼓架
                                                          說       明:此為舞鳳軒剛成立的時候所訂製的鼓架,約訂製
                                                                   於大正初年製成。
                                                          資料來源:謝士雲攝,2018 年 3 月 22 日



               36   許有仁編,《嘉義縣傳統戲曲與傳統音樂專輯》,頁 291。
               37   嚴立模,〈臺灣嘉義新港舞鳳軒北管官話的音韻〉,頁 12-13。。
               38   許有仁編,《嘉義縣傳統戲曲與傳統音樂專輯》,頁 291。
               39   邱坤良,《舊劇與新劇:日治時期臺灣戲劇之研究(1895-1945)》,臺北:自立晚報,1992,頁 215。



             340
   337   338   339   340   341   342   343   344   345   346   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