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49 - 新港奉天宮志(上)
P. 349
第一章 ◆ 舞鳳軒
第四篇․子弟團篇
圖 4-1-33 舞鳳軒十面 T 字形繡旗中的一面
說明:上方繡有嘉義天華繡莊製造,民國四十二年歲次癸巳端月(正月)等字。
資料來源:謝士雲攝,2018 年 3 月 22 日
民國 47 年(1958),黃瀾洲轉任新港漁市的拍賣員,由於工作忙碌而無暇教館,於是進樹仙
又回到新港繼續教授。這樣風光的情景並沒有持續很久,民國 49 年 8 月,在第四代子弟演出
53
〈薛丁山與樊梨花〉之後,由於擔任頭手鼓的黃瀾洲移居高雄,使得後場部分停擺多年, 民國
54
50 年舞鳳軒的重量級前輩進樹仙在鹽水教館,因過於勞累而病倒過世, 舞鳳軒沒有人可以擔
任總綱,大大地影響士氣與向心力,股東們紛紛散去,舞鳳軒的戲劇演出也宣告終止,只剩下
55
排場演出仍然勉力維持。
以臺灣傳統戲劇的大環境而言,北管戲是以北方官話為語言,一般民眾聽不懂,相較於以
閩南語為語言的歌仔戲和布袋戲而言,是居於劣勢的,因此迅速地被歌仔戲與布袋戲所取代。
在臺灣,戰後嬰兒潮時期(1945~1965)出生的一代,幾乎都是只聽聞「北管」其名,卻從未看
過北管戲,因為北管戲在這個時期,是少有演出活動的。新港地區有心人士雖亟欲復興舞鳳軒,
但仍然不敵大環境的改變,民國 67 年(1978)時黃瀾洲從高雄搬回新港定居,新港奉天宮再度
贊助經費購買樂器及相關設備,招募了第五代的弟子,也召集昔日第四代及第五代的弟子,舞
鳳軒又恢復了演出活動。但是社會型態已經不同,家家戶戶都有電視等娛樂,排練亦無法像昔
日一般地專注而頻繁,北管藝術博大精深又需要口傳心授,傳承的成效自然不彰,難以回復昔
日的榮景。
到了民國 80 年(1991),政府開始進行本土文化的保存與傳承工作,北管藝術也獲得實質
的資金補助,復興北管音樂的活動於是在臺灣各地展開。民國 76 年(1987),新港人林懷民帶
領雲門舞集返鄉演出,並捐出門票收入作為新港藝文活動的基金,同年新港文教基金會成立,
53 嚴立模,〈臺灣嘉義新港舞鳳軒北管官話的音韻〉,頁 13-14。
54 廖嘉展,《老鎮新生:新港的故事》,頁 122。
55 許有仁編,《嘉義縣傳統戲曲與傳統音樂專輯》,頁 293。
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