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73 - 新港奉天宮志(上)
P. 373

第二章 ◆ 鳳儀社
                                                                                           第四篇․子弟團篇



                                             第二章   鳳儀社







                    鳳儀社於光緒 11 年創始之初是十三腔社團,傳習到第二、三代的樂生都能夠奏唱祭典音樂、
               崑曲、大小牌與詞曲小調。根據鳳儀社的樂生周茂林之口述,民國 34 年日治時期結束,香港的

               樂友來到新竹、嘉義和臺南等地交流,新港鳳儀社的樂生因而接觸到廣東樂,鳳儀社樂生藉著
               香港樂友帶來的曲盤學習廣東樂,臺灣各地也漸漸有廣東樂團的成立。周茂林於民國 41 年(1952)
               加入鳳儀社時,鳳儀社的樂生雖然都能演奏十三腔與廣東樂,但是漸漸地都以演奏廣東樂曲為

               主,不再演奏十三腔的樂曲了。大約從民國 73 年(1984)開始,第三代新的樂生轉而學習廣東
                                                                             101
               樂,鳳儀社變成是廣東樂社團,原本的十三腔已經不再學習了。

               第一節  十三腔的起源



               一、時間




                    十三腔在臺灣最早出現在臺南市孔廟,其時間最早可以追溯至道光 15(1835)。林海籌所著
               之〈雅樂十三音之由緒〉之中記載:

                      雅樂十三音俗稱十三腔。前清道光十五年,聖廟祀典,恭備禮樂諸儀器,當時樂局董事
                      紳士吳尚新、劉依紹等,主倡修製各種樂器,協正音律,專往閩、浙內地招聘樂師,教

                      習諸生,春秋聖廟祭典前數日,召集諸生練習,屆釋奠日晨,循儀演奏,以隆盛典,是
                      以臺灣人士得其純正雅音,流傳迄今,日新月盛。至於十三音之設,以十三種樂器編成
                                            102
                      之故,稱曰十三音。」
                    這是十三腔在臺南市孔廟出現的最早文獻資料。


               二、興起



                    一般認為十三腔社團最早出現在臺南地區,為純器樂的樂團,是為了演奏孔廟和關廟的祭
               典音樂而成立,閒暇的時候則演奏幽雅的音樂以自娛,傳到其他地區之後,由於各地風俗民情
               的不同,樂曲風格有了變化,而且也會參與婚喪喜慶的音樂演奏。                                   103 嘉義市曾經存在過的十三

               腔社團不在少數,包括同治元年(1862)所創立的「友聲社」,光緒 5 年(1879)所設置的「肅

               101   許有仁編,《嘉義縣傳統戲曲與傳統音樂專輯》,頁 296。
               102   林海籌編,《同聲集》,(臺南市孔廟,昭和 8 年,1933),頁 1。
               103   許常惠,《臺灣音樂史初稿》,(臺北:全音樂譜出版社,1991),頁 227。



                                                                                                        371
   368   369   370   371   372   373   374   375   376   377   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