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74 - 新港奉天宮志(上)
P. 374
新港奉天宮志續修◆上
The Temple History Renewal Fengtiangong, Xingang
雝社」,光緒 14 年(1888)所創設的「貴和社」,以及昭和 8 年(1933)所成立的「鳴玉社」。 104
這一些社團已經不復存在或者沒有活動,目前,嘉義地區仍有演出活動的十三腔社團就只剩下
新港的鳳儀社,只是現在的鳳儀社早已經轉型為廣東樂社團了。
三、名稱
十三腔源自於十全腔,又名十三音、十三箜、崑腔、雅樂十三腔(音)和聖樂。十全腔是中
國閩南、浙江一帶民間的儒教祭儀音樂,被稱為「儒家樂」。道光 15 年,臺南文廟禮樂局為了
修製祭孔典禮所用的樂器,前往閩南與浙江一帶徵聘樂師,除了修製樂器之外,亦傳授樂生典
禮音樂,因而引進了福建流傳的十全腔。十全腔之「腔」為「鏘」之諧音字,指的是金屬樂器的
聲響,如叫鑼、雙音、三音、五音、七音和響盞等打擊樂器所發出的聲音。十全腔傳到臺灣之
後,在各地又有不同的名稱,在臺南和嘉義稱為十三腔、十三音或十三箜,嘉義以北的地區稱
為崑腔,在高雄、屏東和雲林稱為聖樂。
(一)十三腔、十三音、十三箜
十三腔(音)是臺灣特有的樂種名稱,其來由有兩種說法,其一是指演奏時使用十三種樂
器,其二則是與此樂種的來源有關係:指來自中國大陸十三個地區或省份的音樂,以及工尺譜
「合、士、一、上、ㄨ(尺)、工、凡、六、五、乙、仩、伬、仜」共十三個音字。同以十三這
個數量為名的稱呼還有十三箜,由於「箜」字與「孔」字用閩南語的讀音相同,意指吹管樂器的
105
音孔。
(二)崑腔
崑腔是此樂種在嘉南平原的名稱,主要流傳的地區包括臺灣西部沿海的十幾個縣市,崑腔
的樂曲取材自北管的幼曲,因此崑腔融合了十三腔與北管兩個樂種。 106
(三)雅樂十三腔
雅樂十三腔之「雅樂」起源甚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西元前 1046 年-前 771 年)的祭祀
音樂與樂舞,周武王建立周朝之後,命周公旦制禮作樂,建立各種宮廷中的禮儀和典禮音樂,
稱為雅樂。雅樂包含了黃帝的〈雲門〉、堯帝的〈大咸〉、舜帝的〈九韶〉、禹帝的〈大夏〉、商湯
的〈大燕〉和周朝的〈大武〉,合稱為六代之樂,是一套完整的祭祀樂舞。雅樂就是正樂,是宮
104 嘉義縣文獻委員會,《嘉義縣志》,卷六,學藝志,頁 497。
105 賴錫中,2004〈臺灣第三樂系「十三腔」微探〉。
106 賴錫中,2004〈臺灣第三樂系「十三腔」微探〉。
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