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75 - 新港奉天宮志(上)
P. 375
第二章 ◆ 鳳儀社
第四篇․子弟團篇
廷的正統音樂;俗樂則是民間音樂,是地方音樂。中國雅樂是東亞各國雅樂的起源,臺灣的雅
樂包括孔子祭典音樂與十三腔,承襲北宋時期的宮廷雅樂「大晟樂」與臺南的「雅樂十三音」,
臺灣每年的釋奠典禮就是演奏大成樂與雅樂十三音。
(四)聖樂
在高雄、屏東和雲林的十三腔主要是作為祭祀儒教神明的音樂,所以稱為聖樂。關於十三
腔又名聖樂與雅樂與其功能有關,對此李東恆在〈北管的音樂特徵〉一文中有如下的敘述:
記錄絲竹樂曲的樂譜叫作「絃子譜」。絃子譜廣泛地流傳在臺灣各地,北管子弟社所傳的
絃子譜與臺南的「十三腔」(即十全腔)、高屏地區的聖樂有相同的淵源,但在演奏手法、
樂器編制與功能用途,卻又不盡相同。高屏地區的聖樂主要是用來祭祀儒教(儒、道、
佛合一的民間信仰)的神明,以宗教為主要目的,故名之為「聖樂」。臺南的十三腔則作
為孔廟祭典時的附屬雅樂。
107
四、樂器
根據林登雲所編之《典型俱在》(昭和 3 年,1928 出版),十三腔樂團的樂器包括龍笛、鳳
蕭、竹管、鳳笙、鳳籥、土壎、竹箎、排蕭、廿五絃瑟、七絃琴、兆鼓、鏞鐘、柷、敔、特鐘、
特罄、楹鼓、鼖鼓、應鼓、付鼓、扁鼓、編鐘、編磬、和歌詩板。
五、樂曲種類
十三腔的樂曲分成四大類:聖廟禮樂、昆堅部、大小排(幼曲)和詞曲小調。昆堅部就是崑
曲,與〈遏雲閣曲譜〉、〈與眾曲譜〉等崑曲譜大致相同。
108
第二節 廣東樂
目前的鳳儀社為廣東樂社團,演出曲目以廣東音樂為主。廣東音樂約莫在清末時形成,是
流行於廣東一帶的中國器樂曲,許多樂曲取材自傳統戲曲的過場音樂、民歌和器樂曲,與其他
地區國樂的不同之處在於廣東樂團使用高胡(又稱為粵胡),而非一般常見的胡琴。由於高胡的
音域較高,聲音清脆明亮,能夠充分表現廣東樂優美動人的旋律與活潑輕快的風格。廣東音樂
除了吸收傳統戲曲與民間音樂為素材,也有許多是全新創作的樂曲。
107 林谷芳,《本土音樂的傳唱與欣賞》,頁 119。
108 許有仁編,《嘉義縣傳統戲曲與傳統音樂專輯》,頁 17。
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