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86 - 新港奉天宮志(上)
P. 386

新港奉天宮志續修◆上
               The Temple History Renewal Fengtiangong, Xingang

                                                              124
               與鳳儀社的演出,廣東樂大師馮華(1942-2017) 在旅居加拿大期間也曾經到新港訪問鳳儀社
               團員,顯示出鳳儀社昔日活躍的情況。在新港文教基金會的推廣之下,民國 82 年的演出活動十

               分蓬勃,民國 83 年參與了第 10 屆第 1 次雲嘉南高屏樂友聯誼會在東港的演出,以及第 10 屆第
               2 次雲嘉南高屏樂友聯誼會在臺南的演出。民國 85 年農曆正月 15 日新港奉天宮舉行慶祝開臺
               媽祖渡海 375 周年紀念,於新港奉天宮廟口演出,曲目包括〈餓馬搖鈴〉、〈三潭映月〉、〈旱天

               雷〉、〈平湖秋月〉、〈雨打芭蕉〉和〈娛樂昇平〉,樂團一共有 11 人,包括陳孟德擔任高胡領奏,
                                                                           125
               中胡、南胡、揚琴各 2 人,三弦、阮琴、秦琴、木魚各 1 人。
















                                                                             圖 4-2-26  粵樂大師馮華訪問鳳儀
                                                                                          社國樂團
                                                                              資料來源:周茂林提供




               結語




                    鳳儀社的起源與登雲書院有著密切的關係,登雲書院的前身是道光 2 年為了紀念王得祿將
               軍而興建的文昌祠,名為「登雲閣」,後經擴建成為為書院。光緒 11 年,由前清秀才林維朝成

               立了固定的樂團來擔任祭孔典禮的樂生,並且將該樂團命名為鳳儀社。在經歷梅山大地震之後,
               登雲書院夷為平地,鳳儀社先是隨著孔子牌位遷移到新港大興宮,直至新港奉天宮文昌殿設立
               之後,才又隨著孔子牌位由大興宮遷往新港奉天宮。日治時期結束之後,香港樂友來交流時帶

               來了廣東樂,鳳儀社樂生也開始學習廣東樂,並且漸漸地轉型成為廣東樂樂團。雖然目前鳳儀
               社已經沒有公開的演出活動,但是鳳儀社的存在見證了新港自十九世紀初期就文風鼎盛的輝煌
               歷史,也無怪乎今日的新港依然充滿了人文氣息,新港奉天宮與新港文教基金會所致力推動的
               各項文化傳承工作,無疑是臺灣各地由民間發起的文化自覺之最佳典範。


               124   馮華,出生於廣東佛山,精通二胡、三絃、洋琴、鑼鼓、小提琴、木琴等樂器,是著名的粵樂大師,
                  曾經與友人創辦「今樂府」和「香港粵樂曲藝總會」,1988 年移民加拿大,1993 年獲頒加拿大政府之
                  「傑出成就獎」。
               125   許有仁編,《嘉義縣傳統戲曲與傳統音樂專輯》,頁 298。



             384
   381   382   383   384   385   386   387   388   389   390   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