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89 - 新港奉天宮志(上)
P. 389

第三章 ◆ 南管
                                                                                           第四篇․子弟團篇


                 二、樂器



                    (一)樂器與樂制起源自唐宋時期:南管所使用的琵琶、二絃、洞簫與拍是唐代的形制,演
               奏方式也與唐代時相同。

                    1.琵琶:南管的琵琶琴身成梨形、較為寬闊,四象久品,演奏方式為橫抱,如同吉他一般。
               北管的琵琶雖然也是四象九品,但琴身較窄,屬於明清時期的形制,演奏方式為直抱,與今日

               相同。此外,南管文化圈有將琵琶人格化的獨特現象,琴身的背面刻有名字,例如「寄情」和
               「金聲」,團員會以這個名字來稱呼此琵琶。這個現象最早可能出現在唐代,在中國傳統樂器之
               中,也只有唐代的琵琶有這樣的命名的現象,如此更可以證明南管的琵琶源自於唐代。南管文

               化圈沿襲唐代為琵琶命名的慣例,依名稱的屬性來看,是以該樂器的聲音和特質來取名。                                                129 西
               洋樂器中的提琴,也有將樂器人格化的現象,例如義大利製琴師史特拉底瓦里(Antonio Stradivari,
               1644-1737)所製的提琴也有被命名的情形,而這些名字往往與該把琴的傳說或使用過的演奏家

                                                              130
               名字有關係,如彌賽亞、韋奧第和大衛朵夫等等。 提琴是技巧最艱深、表現力最豐富的西洋弦
               樂器,琵琶在中國樂器來說,也是技巧最艱深、表現力最豐富的彈撥樂器,兩者很巧合的都有
               被命名的習慣,琵琶在中國樂器之中的地位可見一斑。

                    2.二絃:南管所用的二絃歷史悠久,其形制可以追溯到唐代的奚琴,音箱是林投木所製,南
               管與其他樂種所使用的胡琴最大的不同點在於兩根絃與絃軫在同一個方向。二絃又因為仍然使

               用傳統的絲絃,故音量很小,反觀北管使用的殼仔絃與吊鬼仔,由於改用鋼絃的緣故,音量大
               且亮,但是並不適合幽靜的南管音樂。
                                                     131
                    3.洞簫:南管所使用的洞簫以帶有根部的竹子製成,長度大約一尺八寸,並且必需有十個目

               九個節,南管人稱唐代的洞簫就是一尺八寸。其他樂種所使用的洞簫長度不一,也不需要以帶
               有根部的竹子製成。           132 日本的尺八就是唐朝時傳入日本的一種洞簫,雖然現在尺八的長度有許

               多種,音孔數量也與洞簫不同,但是尺八以唐代洞簫形制命名這一點可以與南管人所說的唐代
               洞簫形制相呼應。
                    4.拍:拍是南管所使用的節奏樂器,由五片堅硬的木片製成,其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漢代,在
               唐代的文獻中頻繁地出現,可見在當時已經廣泛地被使用 。
                                                                      133

                   (二)樂隊編制:南管的樂隊編制依據演出性質可以分為常態編制、熱鬧型編制和出陣頭三
               種。

                    1.常態編制就是南管人習稱的「四管合奏」,包括琵琶、洞簫、二絃、三絃與拍五種樂器。


               129   呂錘寬,《南管音樂》,頁 24。
               130   莊仲平,《提琴之愛—製琴、名琴,和擁有它們的故事》,臺北:如果出版社,2006,頁 72-102。
               131   呂錘寬,《南管音樂》,頁 25,174-176。
               132   呂錘寬,《南管音樂》,頁 173。
               133   呂錘寬,《南管音樂》,頁 27,170。



                                                                                                        387
   384   385   386   387   388   389   390   391   392   393   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