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87 - 新港奉天宮志(上)
P. 387
第三章 ◆ 南管
第四篇․子弟團篇
第三章 南管
第一節 南管的起源
一、時間
南管大約在鄭氏時期(約十七世紀),隨著福建泉州地區的移民傳到臺灣,流傳於西部沿海
地區,一開始在鹿港和臺南落地生根,後來逐漸拓展至其他地區,如臺北的艋舺和大稻埕,以
及高雄的旗津和清水。
二、興起
南管的起源甚早,目前普遍認為是一種源自於唐代的傳統音樂。南管音樂具備古樸典雅與
細膩內斂的特質,深受文人與仕紳的喜愛,是生活之中重要的休閒娛樂,在宗教、節慶與民俗
活動之中也扮演重要的角色。
三、名稱
這一種源自於閩南地區的傳統樂種本名為「絃管」,在 1990 年的泉州和廈門地區,較為年
長者印象中對於此樂種的稱呼仍是「絃管」。在 1980 年代,臺灣的鹿港仍然有使用「絃管」為
名稱,但是「南管」已經是臺灣社會對於這一種源自於中國南方的樂種之特有稱呼,與源自中
國北方的「北管」做為區分。在東南亞地區的閩南移民,則是用「南樂」作為閩南音樂的統稱。
而日本學者在調查臺灣民俗音樂時,由於所接觸到的是在祭祀郎君時所用的音樂,因此以「郎
君樂」或「郎君唱」作為名稱。從 1960 年以後,中國學術界以「福建南音」或「泉州南音」稱
呼此樂種,但是仍有部分學者以其本名「泉州絃管」做為補註。 126
四、語言
「南管」源自於中國南方,是保存於福建泉州的傳統音樂,使用最接近中原古音的泉州話。
泉州話與臺灣地區通用的閩南語很相近,只有某些韻母的發音與聲調略有不同,在鹿港地區的
閩南語是最接近泉州話的,被稱作「鹿港腔」或「海口腔」。
126 呂錘寬,《南管音樂》,(臺中市: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11,頁 20-21。
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