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51 - 新港奉天宮志(上)
P. 451

第三章◆ 順武堂
                                                                                     第五篇․武館篇-附遶境篇


               鹽水堀、溪仔崙、林厝寮、萡子寮等堂館;台西鄉教有泉州、三姓、溪頂,口湖鄉有口湖、崙
               中、崙北等金獅武陣,並極力向外拓展,除雲林沿海一帶外、彰化地區、屏東、台東、花蓮、羅

               東亦有他授拳的足跡,在日本東京也設有堂館,總計 20 館,甚至日本、新加坡也有他的學生,
                                                                                        62
               真是桃李滿天下。蘇磨師傅可說是將「順武堂」推至全台或世界的第一人。
                                                                             63
                  蘇磨一生除了傳授武術之外,19 歲時開始擔任廣溝厝保正,   直到臺灣戰後,還出任三屆
               村長,保正及村長連任達 28 年之久,也擔任四湖區漁會理事,及改制後的雲林區漁會監事。兒
               子蘇金煌連任二屆鄉長後,曾任雲林縣議會議長,蘇金志也連任二屆鄉長,並曾為四湖鄉民代
               表會主席。
                          64

               第三節  順武堂的拳術淵源



                   「順武堂」拳術以南少林羅漢拳為主體,參以太祖拳、達尊拳、白鶴拳、鷹爪拳、擒拿術

                                          65
               和摔角術,自成一種手法。   在彰化一帶的武館傳習的拳種,主要是太祖拳與白鶴拳兩種最為
                                                       66
               普遍,這與早期武師傳授武術類型有關。   一般而言,拳分軟硬:軟拳出手緩慢無力,但能以
               更大的力道回擋對方的拳力,便於防身、守身,白鶴拳(包含義高拳)、猴拳、江西拳、太極拳
               屬軟拳;硬拳一出手幾乎用全身之力,較快較狠,太祖拳、金鷹拳屬硬拳,這些拳都是中部地區
               的武館所傳習的拳種。另外,也有所謂詠春拳、達春拳,應屬鶴拳,也有所謂高山娘娘拳、少林

               拳、十八羅漢拳(簡稱羅漢拳)等,無論是那一種拳,似乎都淵源於少林寺,屬少林拳之支系。
                                                                                        67
               大部份的武館主要教一種拳,但有些武館會前後或同時學習多種不同拳術。   例如,廖懋昭早
               期開設勤習堂時,主要教授也有太祖拳、鶴拳、虎拳、蛇拳、猴拳、丈二,以及獅陣等,而振興
                                                                                 68
               堂傳授的主要拳種,則有金鷹拳、詠春拳、太祖拳、猴拳、丈二等。
                  盧榮師所傳的拳術為太祖拳、羅漢拳和達尊拳;吳居師所傳的拳術則為太祖拳和羅漢拳。

               但,三種拳種均屬閩南所流行均拳術,技法、風格相近,實已融為一體。因此「順武堂」拳術係
               以南少林羅漢拳為主體,參以太祖拳、達尊拳、白鶴拳、鷹爪拳、擒拿術和摔角術,自成一種手
               法;著重手腳並用,摔打拿踢並濟。常用拳套有數套,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上下相隨,內外合



               62   蘇金淼著,《心之所向、道之所至——臺灣順武堂武術傳習錄》,頁 70。
               63   檢自「南拳「福師」─蘇磨先生」http://163.27.223.176/newhtml/teacher/4lake/1/1-2-01.htm(Dec.18,2019)

               64   http://www.zuhu.gov.tw/content/index.asp?m=1&m1=5&m2=106&gp=84(Dec.18,2019)
               65   蘇金淼著,《心之所向、道之所至——臺灣順武堂武術傳習錄》,頁 60。
               66   早期臺灣移民為爭奪資源時經常發生械鬥,有武術訓練往往在械鬥中取勝,進而促成當地的習武之風,
                  聘請福建武師成風,其所傳的拳術主要為南拳,包括太祖拳、5 祖拳、白鶴拳等。清道光十 1 年(1831),
                  漳州府詔安縣官陂人廖金生在西螺設館傳授白鶴拳(或稱「布雞拳」)。參見周傳志、喻丙梅著,〈閩臺
                  「武陣」的傳承與創新〉《武漢體育學院學報》,第 50 卷第 7 期,2016 年 7 月,頁 72-76。
               67   林美容著,〈彰化媽祖信仰圈內的曲館和武館之社會史意義〉,頁 57-66。
               68   郭瓊林、李麗著,〈明清時期大陸移民對臺灣武術形成與發展影響研究〉《北京體育大學學報》,第 34 卷
                  第 7 期,2011 年 7 月,頁 8-11。



                                                                                                        449
   446   447   448   449   450   451   452   453   454   455   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