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53 - 新港奉天宮志(上)
P. 453

第三章◆ 順武堂
                                                                                     第五篇․武館篇-附遶境篇


               如波浪、手似流星、身如楊柳、腳似醉漢。出於心靈、發於性能。似剛非剛、似實而虛。久練自
                              75
               化、熟極自神」 ,珍藏於少林寺中;是少林寺重要拳術種類之一,鎮寺之寶,在少林武術中地
               位極高,名聲亦大。流傳於福建閩南及臺灣地區的一支,又稱為「十八羅漢拳」,其拳法剛猛強
               健、氣勢磅礡,步伐穩健、落地生根;動作樸實無華、手法豐富獨特,配合動作的不同勁力,發
               聲呼喝。其拳理功法:硬攻直進,得機得勢進逼中門,節技近身而發,強攻硬打;消閃側擊,失

               機失勢,消閃化解,連消帶打;剛柔並濟,動作圓弧運化旋轉,順勢藉機使力,四兩破千斤;吞
               肩放胛,搖身抖胛,發出搖、震、抖、彈、頓之力,被擊中者莫之能禦。該拳風格獨特,體系完
               整,自成一家,唯該拳創於何時何人已無從考究。

                  傳說南北朝時期,南天竺高僧菩提達摩,曾在少林寺面壁九年,創立禪宗;於少林寺教導
               僧眾修禪打坐,禪坐久了,肢體麻困,活動不便;日久,更發現僧眾們面露疲色,精神萎糜,體
               力日衰;為了舒展筋骨,活動手足,增強體力,便有了一些類似近代活動筋骨的體操動作的練

               習,久而久之便成為定型化稱之為「十八羅漢手」的定勢動作。
                    元代,少林寺僧覺遠上人,精技擊,將「十八羅漢手」演化成七十二手的拳法,後深感自身

               技術之不足,乃雲遊四方,探訪名師;後遇蘭州高手李叟,李叟亦健者,精技擊,後由李叟介紹
               洛陽名師白玉峰,三八朝夕共同研究,傾心請益,李叟與白氏感其誠,遂同歸少林。將七十二手
               增為百七十餘手,並將它系統化地整理出一系列少林拳法,或為「羅漢拳」之源頭。

                  近代從歷史及相關資料的研究,少林拳法與菩提達摩是風馬牛不相關的。根據史料記載,
               早在達摩之前,北方的一些寺院就有練武的風氣,而少林寺的和尚均來自民間,有些人已會武

               術才入寺的,入寺後又在僧眾間相互切磋傳授。少林寺一向兼收並蓄,善於學習,能過廣泛吸
               收僧俗兩界的武術精華,不斷總合提升,有所發展創造,以致於開枝散葉,成就「天下武功出少
               林」的局面。近代羅漢拳名家有嵩山少林寺妙興和尚,因擅長少林羅漢拳,人稱「金羅漢」,民
               初則有「江南第一腳」之稱的劉百川,曾以「羅漢子母鴛鴦連環腿」擊敗英國大力士。

                    「順武堂」所傳的羅漢拳屬於流傳於福建閩南及臺灣地區的一支,又稱為「十八羅漢拳」
               其風格,剛猛強健、氣勢磅礡,步伐穩健,落地生根;動作樸實無華、手法豐富獨待。南派羅漢

               拳與太祖拳、達尊拳風格相近,技法類同,尤其拳理功法差異不大;而且福建一帶之武師通常
               兼練太祖拳、羅漢拳、達尊拳、猴拳與白鶴拳,技法動作相互影響融合,造成兼容並蓄的成分較
               多,實在很難細分何者為太祖拳或羅漢拳、達尊拳?「順武堂」所練的武術,雖說是羅漢拳,也

               僅是羅漢拳的成分較多而已,從幾位祖師爺的師承來看,早已融合太祖、羅漢和達尊拳,甚至
               猴拳和白鶴拳也影響該門派。近代南派羅漢拳名家,有福建泉州開元寺秋冷和尚、西街侯君煥、

               繼後有北門徐雲時亦頗精此技,而現今已逐漸凋零。在臺灣,練南派羅漢拳的以中南部為主,
                                                         76
               尤其臺南地區,專精此道的師父大有人在。



               75   康復振傳授、高翔主筆,〈羅漢拳秘傳技擊法(1)〉《搏擊》2008 年 06 期,頁 18-23。
               76   蘇金淼著,《心之所向、道之所至——臺灣順武堂武術傳習錄》,頁 112-115。



                                                                                                        451
   448   449   450   451   452   453   454   455   456   457   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