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52 - 新港奉天宮志(上)
P. 452

新港奉天宮志續修◆上
               The Temple History Renewal Fengtiangong, Xingang



               一,剛柔並濟;著重走馬閃避,側身角度攻擊,重實用不重形式,重氣力不重虛偽,身心配合,
                          69
               攻守合一。 以下,就分別介紹該武館所傳幾種代表性的拳法:
               一、太祖拳



                   太祖拳為少林拳拳種之一,南北派均有之,屬長拳類,為宋太祖趙匡胤所創。明代抗倭名

               將戚繼光所撰《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中稱:「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勢長拳,又有六步
               拳,猴拳,化拳。各勢各有所稱,而實大同小異。至今之溫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鎖,二十四
                                                          70
               棄探馬,入閃番,十二短,此亦善之善者也」 ;同時期何良臣的《陣紀》中也有類似記載:「學
               藝先習拳,次習棒,拳棍法明,則刀鎗諸技特易易耳,所以拳棍者為諸藝之本源也,如宋太祖之
                                                                         71
               三十六勢長拳、六步拳、猴拳、囮拳,名雖殊而取勝則一焉」 ;故在明代,太祖拳已成熟定型,
               並教於行伍。南北派太祖拳的拳術風格各異;北派又稱太祖長拳,動作大開大合、舒展大方,氣
               勢威猛、剛猛驃悍,腰腿靈活、快捷迅猛,長打硬擊、拳腳並用;南派太祖拳架小勢緊,以短打
               見長,猛捷綿密,技手多變,富剛陽氣勢,腿法簡約,多低而沉重。臺灣地區普遍流傳的太祖拳

               屬於南派,其拳剛柔相濟,以剛為主,摔打拿踢並用,以進身短打為主;手法腿法兼有,但以手
                                                                                                     72
               技為尚;進退消閃具備,以硬弓硬馬、硬攻直進為主。拳勢雄猛,穩紮穩打,矯如遊龍。
                  或有另一種說法:太祖拳應源於宋太祖訓練士兵的遺法真傳,綜合士兵在戰場上真拼實戰

               的格鬥經驗編制而成三十二勢長拳。宋太祖登基後成為一代帝王,昔日部屬士卒猶覺此拳的珍
                                                      73
               貴,乃名之為「宋太祖三十二勢長拳」。
                  宋朝初年,少林寺主持福居禪師為振興少林拳法,曾邀請當時全國十八家武林高手入寺切

               磋武藝,宋太祖長拳便是十八家之一。後來福居禪師綜合諸家之長匯集成《少林拳譜》,這有可
               能是少林拳法的起源。與一般所說的少林拳起源於達摩十八手恐有出入。中國武術發展到清代

               已達到巔峰,一時之間門戶林立叢生。於是一趟宋太祖三十二勢長拳也就分成許多流派了,但
               其中最為有名的,還是要數太祖拳。南派少林太祖門之太祖拳受到南拳的影晌,宗法已略有改
               變,主要流傳於南少林的發源地福建省的泉州、漳州等地。
                                                                        74

               二、羅漢拳



                  羅漢拳是少林拳術的一種;其技法有長八手、短八手、明八腿、暗八腿、脆八打、綿八打、
               剛八打、巧八打,慣稱「羅漢神打」。羅漢拳宗師「金羅漢」妙興大師曾手書〈羅漢拳秘訣〉:「頭


               69   蘇金淼著,《心之所向、道之所至——臺灣順武堂武術傳習錄》,頁 93。
               70   戚繼光撰,《紀效新書》卷十四〈拳經捷要篇〉。
               71   何良臣撰,《陣紀》卷二〈技用〉。
               72   蘇金淼著,《心之所向、道之所至——臺灣順武堂武術傳習錄》,頁 110。
               73   蘇金淼著,《心之所向、道之所至——臺灣順武堂武術傳習錄》,頁 110-111。
               74   蘇金淼著,《心之所向、道之所至——臺灣順武堂武術傳習錄》,頁 111。



             450
   447   448   449   450   451   452   453   454   455   456   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