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4 - 新港奉天宮志(上)
P. 124

新港奉天宮志續修◆上
               The Temple History Renewal Fengtiangong, Xingang


               也就成為該地域的社會、經濟、自治、防衛等等的樞紐。」                                310 林美容繼其研究,認為祭祀圈指
               一個以主祭神為中心,共同舉行祭祀的居民所屬的地區單位。並根據此定義,主張以:共同出
               資建廟或修廟、收丁錢或題緣金、演公戲、頭家爐主、巡境、其他共同活動(如宴客等)這 6

                                                       311
               項參考性指標,劃出地方廟宇的祭祀圈。
                    張珣分析近代人類學對中國社會的形成,以及帝國和地方的銜接問題,有三種解釋模型:

               其一,美國人類學者施堅雅(William Skinner)在四川盆地研究以該地為基礎,發展出的「六角
               形市場模型」;其二,富利曼(Maurice Freedman)研究閩粵邊陲地區,認為邊陲官方力量弱、
               水稻區又需水利及勞工,有利於發展出「大型宗族自治模型」;其三,研究臺灣村落不同祖籍人

               群間的生活圈,發展出村廟祭祀範圍和人群關係密切的「祭祀圈模型」。                                      312   關於前兩種模型,
               研究範圍的解釋,並非以臺灣為主,在此不予討論,第三種「祭祀圈模型」討論如下。

                    張珣對祭祀圈研究的反省有三:其一,祭祀圈是否為一「共同體」?日本的共同體一詞,
               帶有整合特點及法人組織的意味,比較適合用在日本村落;臺灣的村廟因為缺乏村落的法人性
               質、或村民共同經濟體、或強制性的價值體系及生活規範等等性質,故祭祀圈並非日人所稱的

               共同體;其二,張珣引用日本學者三尾裕子的研究,認為日本村落氏族神的信仰比較重視村落
               的整合,而漢人廟宇信仰只是加強家族內部的整合;其三,引用大陸及日本學者的觀點,認為
               祭祀圈宜和宗族及市場分開,而對於祭祀屬民間志願組織及移民社會獨有的說法,也提出質疑。

               總之,張珣在考察各方對祭祀圈的研究後,在肯定岡田謙以來至林美容等學者的研究之外,也
               提出「打破圈圈」的呼籲,主張將祭祀圈放回社會史脈絡。
                                                                        313
                    因為臺灣並無像日本村落有氏族神的信仰,對神明也非僅信仰一神,用祭祀圈的概念並不
               很恰當。謝瑞隆認為民間通常不言祭祀圈,而稱之曰信仰圈,而且有聯庄性質的庄廟或街肆大
               廟,其祭祀人群與參與強度的空間範圍,無法由收丁口錢或緣金範圍看出,主張將祠廟的範圍

               分為三個層次的信仰圈。第一層信仰圈類似祭祀圈,由收丁口錢或勸募緣金的範圍等來界定;
               第二層信仰圈,毗鄰第一層信仰圈,大致可由神明例行巡境境範圍等來界定;第三層信仰圈呈
               點狀,分散在外,和分香子廟、神明會等相關。
                                                             314
                    新港奉天宮今日不收丁口錢,但每年遶境四庄,會到街面四庄貼香條、收錢,但不強迫。
               大致新港街每年元宵遶境祈安的四庄:宮前、宮後、大興、福德四村,可說是奉天宮的第一層

               信仰圈。奉天宮的第二層信仰圈,可說是大約每 4 年出巡一次的「巡 18 庄」。所謂媽祖出巡古
               笨港 18 庄,根據林德政所述,在笨港天妃宮時已有此民俗,在正月 13 日出發,15 日返宮廟。


               310   許嘉明,〈彰化平原福佬客的地域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6 期,1973 年 9 月,
                  頁 173。
               311   林美容,《鄉土史與鄉村史—人類學者看地方》(臺北:臺原,2000),頁 121。
               312   張珣,〈打破圈圈—「祭祀圈」研究的反省〉,《媽祖‧信仰的追尋》(臺北:博揚文化,2008),頁 241-245。
               313   張珣,〈打破圈圈—「祭祀圈」研究的反省〉,頁 245-264。
               314   謝瑞隆,〈彰南地區媽祖廟的信仰圈之發展與變遷〉,《2010 年媽祖信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彰化:
                  彰化縣文化局,2010),頁 136-137。



             122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