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9 - 新港奉天宮志(上)
P. 119
第五章 ◆ 戰後奉天宮的發展(1945-2016)
第一篇․廟宇沿革與發展篇
今日新港鄉的交通網路,當然遠較日治時期發達。例如由民雄至新港,經 164 號縣道,也
就是昔打北線,汽車只要 17-18 分即可抵達。由新港至嘉義市,以前經由糖鐵要 1 小時,今日
大致沿 159 縣道,汽車 30 分鐘內可到達。新港至大林,昔日糖鐵線也要一小時,今日由縣道
157 轉縣道 162 至大林;或是由縣道 164 到民雄後轉大林,都是汽車 20 分左右即可到達。斗南
經縣道 157,也是汽車 30 分鐘可達。甚至這些道路,中途轉國道 1 號或快速道路,更節省時間。
全臺各地香客或觀光客要到新港奉天宮來,更可經國道 1 號或國道 3 號,下交流道而來;或者
經縱貫鐵路線至嘉義市,或搭高速鐵路至太保站後,再轉車至新港。
民國 105 年(2016)年底,新港鄉平均每平方公里 490 人,嘉義縣各鄉鎮市人口密度比新
港鄉高者有:朴子市(每平方公里 859 人)、民雄鄉(每平方公里 840 人)、水上鄉(每平方公
里 724 人)、太保市(每平方公里 560 人),大林鎮(每平方公里 489 人)的人口密度則和新港
294
鄉相近。民雄、水上、大林人口密度高和其位在縱貫鐵路線上有關; 太保市人口增加迅速,
則因有嘉義縣政府和縣府所在帶來的高鐵站、故宮南院。朴子市在清代,因有竹筏可由東石港
運載貨物至朴子而繁榮;至日治時期,有明治製糖會社的糖鐵營業線可通嘉義市,市況仍相當
熱鬧;今日朴子有東西向快速道路連接嘉義市,再加上和太保市相連的地區持續發展,以及配
天宮媽祖廟吸引的人潮,使朴子仍維持為高密度人口區。
新港鄉在戰後,雖然交通較以前發達,不過因不是位在臺灣島內交通最快速、便捷的高鐵
沿線或縱貫鐵路沿線,也不是位在國道 1 號或國道 3 號的交流道旁,可說是交通的進展,相對
而言較不利,這也是新港鄉人口密度,僅居本縣各鄉鎮市之第 5 或第 6 位的主因。不過,聞名
海內外的奉天宮媽祖,加上尚稱便利的汽車路線,對各地的香客和遊客,仍深具吸引力。
第二節 奉天宮的興革
一、興革與災損
民國 48 年(1959)8 月 7 日,臺灣西南部發生大水災。當天晚上,新港先是下著細雨,接
著天空先爆響雷,而後大雨傾盆,嘉義一帶山區日雨量都超過 700 毫米,加上潮水、風向影響
排水。當晚 9 點,北港溪北支流虎尾溪和三疊溪交會處的柴林腳土堤潰決,水位以每小時上漲
一尺多的速度,快速上升,埤仔頭村開始進水;半夜 2 點,古民也崩堤,中庄也淹水,古民、
中庄的居民都爬上屋頂等待救援。 新港街地勢稍高,淹水不深,奉天宮也幸而無恙。
295
民國 50 年(1961)因香客持續增加,奉天宮續行修建,包括三川門剪黏重修,並採名匠洪
坤福所做的交趾燒,後側增建聖父母殿及香客大樓,前落兩側增建懷笨樓及思齊閣兩座鐘鼓樓
294 嘉義縣政府 105 年《嘉義縣統計年報》,檢自
http://cyhg.dgbas.gov.tw/statweb/Page/TopicPage.aspx?Uid=13(Mar.29,2018)
295 顏新珠編著,《打開新港人的相簿》,頁 153-161。
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