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2 - 新港奉天宮志(上)
P. 132
新港奉天宮志續修◆上
The Temple History Renewal Fengtiangong, Xingang
2
之中,排名開基六尊之末的六媽神像是昭和 16 年(1941)12 月由嘉義米街東佛國所購置, 可
見「開基六尊」大抵都是在清中葉以後至日治後期所出現,從新港奉天宮昭和年間內殿神案照片
3
可知,在鎮殿媽祖之前,也正好有六尊媽祖神像,有可能就是新港奉天宮所謂的「開基六尊」。
第二節 日治時期
日治以後,新港奉天宮受到日明治 38 年(1906)嘉義梅山大地震的影響,廟宇主體建築
受創嚴重,遂在大正年間進行大規模的重修工程,不僅將三川門改建為五門和前耳房,後殿兩
4
側也增蓋耳房, 使新港奉天宮的建築格局更為完整龐大,祀神空間亦必然大增。當時新港奉
天宮所奉祀之神尊,開始有文獻和照片可供查看比對,依據日昭和 8 年(1933)相良吉哉《臺
南州祠廟名鑑》所載,其在「新巷奉天宮」(新港奉天宮)項下所錄「祭神」條內有:「媽祖、
太監、千里眼、虎爺、太子爺、觀音、善才、良女、神農聖帝、三官大帝、三寶佛、加葉仙、
5
釋迦摩尼佛、彌勒、光仙、韋馱天尊、十八羅漢、註生娘娘」 ,其中「加葉仙」疑為「迦葉」
之誤(摩訶迦葉,佛陀十大弟子之一,被稱為第一頭陀),不過由於新港奉天宮向無奉祀伽葉之
說,又參照日治時期的老照片,此應為「伽藍護法」之誤;「光仙」應為「開漳聖王」陳元光之
俗稱(日治時期的老照片確實出現「開漳聖王」之神尊),並亦可能有順風耳將軍(早期新港人
常將千里眼、順風耳,簡稱為「兩尊千里眼」)、土地公(除新港奉天宮原有土地神外,也包含
日治時期肇慶堂遭拆除後,移奉至廟內的土地公聖像)等配祀神或從祀神,即新港奉天宮在日
治時期又新增奉祀了更多的神祇。至於奉祀年代也不亞於「開基六尊」的三郊媽:糖郊媽、布
郊媽、竹敢郊媽等三尊媽祖,這些與清代港口貿易有關的神尊,最初有可能都奉祀在各郊商組
織或輪祀爐主家中,不過隨著日治以後臺灣各地郊商逐漸沒落,有可能在日治以後也相繼出現
在大廟之內。
又在日治時期新港奉天宮開始出現文昌帝君信仰,亦即奉祀五文昌夫子、五文昌夫子將士
及大成至聖牌,這些神祇與新港登雲書院的文昌祠有關。道光 15 年(1835)登雲書院興建後,
在書院內新建文昌祠一座,奉祀孔子聖位及文昌帝君等神尊,並豎立了一座「興建登雲書院喜
捐緣金名」碑(現藏於文昌國小)。然在明治 36 年(1904)與明治 38 年(1906)兩次大地震後,
造成登雲書院及文昌祠毀損倒塌,新港民眾遂將文昌帝君、孔子牌位與香爐等,先移至大興宮,
6
再移至於新港奉天宮西廂內奉祀,這是新港奉天宮文昌帝君信仰的由來。 又原在登雲書院內,
2 「一百零六年財團法人嘉義縣新港奉天宮神像登錄表」(新港奉天宮委託李建緯老師執行,未發表)。
3 李建緯老師認為,此一神像具明顯清代風格,鹿港施至輝也認為其佛妝屬清代樣式。(李建緯,《新港奉
天宮既存文物普查、登錄與研究期末報告》(臺中: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2013),頁 23。)
4 新港奉天宮網頁載大正年間整修時新增「聖父母殿」,然未有史料可供徵考,且相良吉哉《臺南州祠廟
名鑑》一書也未有聖父母之祭神,故推測應尚未興建。
5 相良吉哉,《臺南州祠廟名鑑》(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33),頁 173。
6 翁徐得,《嘉義縣志‧藝術志》(嘉義:嘉義縣政府,2009),頁 573。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