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1 - 新港奉天宮志(上)
P. 131

第一章 ◆新港奉天宮祀神發展歷程
                                                                                          第二篇․諸神信仰篇


                            第一章   新港奉天宮祀神發展歷程







                    新港奉天宮,源自於明末清初所建之「笨港天后宮」,據〈景端碑記〉所載,因笨港天后宮

               受到天災水患之影響,在「烏水氾濫、橫遭沖毀,我笨亦幾至蕩然無存,毀於一旦」之下,遂
               使廟內神明及文物暫時移到東麻園寮(後稱新南港,即今新港)「肇慶堂」土地公廟內安奉;之
               後由廣大信眾鳩資發起廟宇重建,在福建水師提督王得祿捐俸、十八庄人士共同捐貲,並在何

               姓人家捐地、附近居民合力挑土填平,即在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之下,在清嘉慶年間新廟
               完工落成,「其規模之宏、奐輪之美,有過原廟而無不及」,後經奏請嘉慶皇帝而受賜命名為「奉
               天宮」。
                       1

               第一節    建廟初期




                    新港奉天宮的基礎格局,最初應僅有三川殿、拜殿和正殿,不過除了新港奉天宮主祀之開
               臺媽祖-「船仔媽」聖像外,我們無法得知是否尚有其他從祀或配祀神明,不過我們合理推測
               新港奉天宮的「鎮殿媽祖」,可能當時已經安奉在正殿之中,至於千里眼、順風耳、宮娥等媽祖

               的配祀神尊等,也應該在此時出現;又原麻園寮肇慶堂土地公廟內奉祀有「虎爺」,新港奉天宮
               在新建時也可能融入此一地方祀神,因此新港地方有所謂「笨港媽祖,麻園寮老虎」;而因新港

               居民有高達百分之九十為漳州移民來臺,所以先民來到新港這片土地時,保佑漳州人的守護神
               -「開漳聖王」,必然也隨著先民一起繼續護祐著先民。換言之,在嘉慶建廟之初,新港奉天宮
               可能有船仔媽、鎮殿媽、四街祖媽等媽祖及分身神像,以及千里眼、順風耳、宮娥等配祀神尊,
               也可能已有虎爺、開漳聖王等同祀神等。

                    清道光 24 年(1844),新港奉天宮因地震損毀重修,並增建第三進的後殿,至清同治 10 年
               (1871)再擴建三川門和東西廂房(護龍),即在晚清以前新港奉天宮新增了許多祀神空間,甚

               至已略具大廟的規模,亦可見當時所奉祀神尊亦應較創建時期為多。尤其,當時新港奉天宮出
               現「後殿」的祀神空間,以早期臺灣廟宇在後殿常有奉祀三寶佛、觀音菩薩等佛教神尊之傳統,
               因此新港奉天宮可能在此時開始供奉釋迦摩尼、觀音菩薩等佛教神尊,然卻也無史料可供考徵。

               再且,新港奉天宮向有所謂「開基六尊」之稱,亦即新港奉天宮的四街祖媽、二媽、三媽、五
               媽(太平媽)、六媽(米舖媽)等五尊媽祖分身祭祀時間都頗早,雖不確定各分身媽祖的入祀時

               間,但依據逢甲大學李建緯教授以神像雕刻手法推測,推測是在清代中葉以後陸續迎祀於廟內




               1   〈景端碑記〉,檢自財團法人嘉義縣新港奉天宮全球資訊網 http://www.hsinkangmazu.org.tw/about2.aspx
                  (Mar.18 ,2018);並參閱林德政,《新港奉天宮誌》(嘉義:新港奉天宮,1993),頁 11-12。



                                                                                                        129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