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35 - 新港奉天宮志(上)
P. 435
第一章 ◆ 武館概說
第五篇․武館篇-附遶境篇
第一章 武館概說
第一節 武館的起源與發展
嘉義新港的武館發展與整體臺灣地區武館的出現是一樣的,與本地歷史的發展有所關連,
因為臺灣人民大多來自閩南與廣東地區,亦有少數來自浙江、江西等省分,故目前在臺灣所舉
2
行的各種民間信仰活動,主要由中國大陸所傳。 根據學者的研究,著名西螺七嵌的出現,是由
於清朝統治臺灣初期偏向「棄台政策」以及康熙年間採取「海禁政策」,沒有認真管理,造成臺
灣的社會長期處於動盪不安的狀態,致使歷年發生反清叛亂、盜匪搶掠,各地的分類械鬥四起,
3
鄉紳老百姓為了抵抗盜賊自保,不得不習武以保衛家園,成為當時臺灣社會的獨特現象。 不
過,往前追溯的話,這種練武的習慣,其實從明鄭時期就已開始。
從漢人移民到臺灣的角度來看,可依歷史的發展分為四個時期:
一、明鄭開台時期
鄭成功率軍登陸臺灣,據此作為反清復明的根據地,同時也將福建的武術帶到臺灣。當時
的參軍陳永華實施屯田制,以供給糧食,讓士兵在農時耕作,閒時練軍,加以陳永華與天地會
等幫會的關係,讓武術、戰陣、舞獅與廟會結合,幫會的組織更以「反清復明」為號召,以習
4
武吸引徒眾。 由於鄭氏政權善於把軍事技藝與舞蹈相結合,各種兵器、徒手操及陣式,擴散
到民間,演化為民俗藝陣,成為臺灣民間舞蹈的一個重要源流,如《宋江陣》《跳鼓陣》《藤牌
5
舞》等均由此而來。
二、清廷治台時期
臺灣歸入清朝版圖後,民間的「反清復明」意識仍然強烈,人民轉入幫會或藉由廟會活
動,繼續傳承武術的訓練。康熙雍正年間為掃除明朝餘孽,大興文字獄,閩粵人士為了避禍,
2 參見蔡宗信著,〈臺灣閩南族群各項主要陣頭-歷史淵源之探析〉收入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等編著,
《閩南文化新探-第六屆海峽兩岸閩南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廈門:鷺江出版社,2012 年),頁 578。
3 參考廖清海著,〈西螺七嵌武術的起源與衰落之考察〉《體育學報》第 38 卷第 1 期,2005 年 3 月,頁 1。
4 蘇金淼著,《心之所向、道之所至——臺灣順武堂武術傳習錄》(臺北:逸文武術文化有限公司,2017 年
9 月),頁 33-34。
5 鄭玉玲著,〈閩臺民間舞蹈的區域文化特質研究〉,《集美大學學報(哲社版)》,第 21 卷第 4 期,2018 年
10 月,頁 118-123。
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