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36 - 新港奉天宮志(上)
P. 436

新港奉天宮志續修◆上
               The Temple History Renewal Fengtiangong, Xingang


                                                         6
               大量移民臺灣,更加豐富臺灣的武術內涵。   根據日本歷史學家伊能嘉矩的記載,清朝時期的
               臺灣是一個動盪不安的地方,當時的不安來自幾個原因:1.清朝統治下的臺灣盜匪猖獗。2.臺
               灣當時為海盜經常出沒的地方。3.明朝天地會遺民多逃亡臺灣並俟機反清復明。4.閩粵或漳泉

               二籍民眾分類械鬥。根據統計清朝統治臺灣自西元 1683 年到 1894 年的 212 年間,發生過 42 次
                                                                                7
               民變、28 次械鬥,當時的臺灣可以說是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亂。   先後來台的漳泉、閩粵移
               民為了保護莊園或爭奪資源,常有集體械鬥情事,族姓間的械鬥也傳聞不斷,拼莊、拼館時有

               所聞,因此各地爭相聘請武師,教授子弟武術,人民大多會學習武術以自保,使得臺灣民間武
                            8
               術普遍發展。   加上臺灣初入版圖時,由於各級行政機關編制並不完善,軍事力量不足,政府也
               鼓勵地方自行設立團練,於平時進行耕作,並於農閒時加強軍事練武,目的在於地方有事時能
               自我保衛,以補官方兵防之不足。因此臺灣各地習武的風氣很盛,這段時間是臺灣地區武術發
               展興盛的重要階段。   所以,黃文博先生認為臺灣的舞獅傳入時間點應在清朝初期。
                                                                                                  10
                                   9
               三、日治時期



                     到了日治時期有了截然不同的發展,官方在各級學校中廣設講武堂、武道館,以及武德會,
               大量引進日本武術,如柔道、劍道等,不同以往清朝的練武系統。在日本政府大力支持之下,
               武德會會員從 1901 年 11 月,全台會員僅 2370 人,到 1906 年 4 月達 51000 多人、1908  年為

               97187 人。1911 年 4  月,在台北舉行武德會臺灣支部武會祭及發會式時,會員已達近 12 萬 2
                      11
               千名。   但在鄉下民間武術的傳承並未中斷,各村落的武館轉為地下化,設立「暗館」成為民
               眾用來健身防身的操練運動,表面上的「明館」訓練則是逢年過節或廟會時舞龍、舞獅兼表演

                                                                      12
               宋江陣、金獅陣,仍舊是迎神賽會慶典節目中的重頭戲。   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以後,
               日本人深恐臺灣人趁機作亂,因此極力推行皇民化運動,不僅排斥臺灣本地的傳統文化,極力

               灌輸日本思想,更強迫臺灣人民接受日本式的生活訓練﹔同時又積極提倡日本神道,促使日本
               宗教進入臺灣,並且稱臺灣人之宗教信仰為迷信,藉由各種教化,來改變臺灣人的風俗習慣,
               達到將臺灣人同化成日本人之目的。此時期的臺灣民間傳統習俗,雖仍頑強地持續發展,但在




               6   蘇金淼著,《心之所向、道之所至——臺灣順武堂武術傳習錄》,頁 33-34。
               7   參考廖清海著,〈西螺七嵌武術的起源與衰落之考察〉,頁 4。
               8   蘇金淼著,《心之所向、道之所至——臺灣順武堂武術傳習錄》,頁 33-34。
               9   參考廖清海著,〈西螺七嵌武術的起源與衰落之考察〉,頁 5。
               10   黃文博著,《臺灣民間藝陣》(臺北:常民文化出版,2000 年),頁 69。
               11   黃新憲著,〈日據前期的臺灣社會體育探討〉,《教育評論》,2012 年第 1 期,頁 114-116。
               12   蘇金淼著,《心之所向、道之所至——臺灣順武堂武術傳習錄》,頁 33-34。武館則有所謂明館、暗館之
                 分,暗館沒有館號,不用武器,沒有出陣,只教拳術;明館是指有館號,有武器、有舞獅之館。日治時
                 期官方不喜臺民習武,故有很多暗館,暗中學武。參見林美容著,〈彰化媽祖信仰圈內的曲館和武館之
                 社會史意義〉《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 5 卷第 1 期,(臺北:中研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2
                 年 11 月),頁 57-66。



             434
   431   432   433   434   435   436   437   438   439   440   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