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40 - 新港奉天宮志(上)
P. 440
新港奉天宮志續修◆上
The Temple History Renewal Fengtiangong, Xingang
說,以前習武要交錢拜師,現在連用錢請人家來學,都沒有人要學。臺灣人逐漸變得重文輕武
(文在此時特指文憑不是文館──曲館)、好逸惡勞,學武這樣辛苦的老玩意,實難吸引現代年
26
輕的新人類。 這種武館式微的狀況普遍在臺灣各地發生,同樣的新港地區的武館也遭受相
同的衰退。
第三節 武館的活動與表演
曲館與武館的活動有一些共通性,也有相異的地方。共通的地方是因兩者都可擔任神明的
「駕前」,在迎神賽會時,走在神輿之前,參與公眾祭祀的活動,因此就演出的場合而言,兩者
都會出現在神明的千秋祭典、巡境、進香的隊伍中。這樣的宗教活動一般叫作「拜拜」、「鬧熱」,
之所以會熱鬧,除了信徒、香客、祭祀人員的熱情參與之外,曲館與武館的表演,帶來喧囂震天
的鑼鼓聲,才真正能讓「拜拜」熱鬧起來。曲館在祭神活動中可以扮仙、對曲、排場、作戲,武
館的獅陣則可以弄獅、排場。而武館的排場現在已經很罕見,以往獅陣的排場,除了表演各種
舞獅的動作(稱作獅套)之外,武館人員還要表演各種拳法招數(稱作空手套或拳行),也有武
27
器的表演(稱作傢私套)。
一、傢私套(對套頭)
所謂的傢私套(ke-si-thò),應是指「對套頭」就是通常所說的對打、對練。在順武堂所屬
的「對套頭」並無固定的形式,乃是隨機應變的自由編組的套路。以攻防技擊動作為主要內容,
預先編排好的套路形式來表現兩人或兩人以上搏鬥情景的假設性對抗練習,依個人功夫深淺,
所學技法的多寡,運用到所編組的套路裡頭。對練套路最先出現在秦代,到宋代稱為「打套子」,
內容豐富多彩,技藝驚險逼真。
蘇磨師曾云:「有法有破、百法百解」,「順武堂」的所有拳術和器械套路的任一動作,均有
其實戰運用的功能,一步一技、一步多技,技技好技,而每一攻擊的技法也皆有其破解的方式,
將之拆解依「橫來宜解、直來橫解、合來分解、雙來單解」的指導原則,重新組合成為上下左右
配合、攻防嚴謹完整、掃跳細膩相契的對打組合套路。這些對套也就成為「戰陣」中隊型、隊勢
變化後「對戰」時的基本對打套路﹔對套有長兵對長兵、長兵對短兵、長兵對空手、短兵對短
兵、短兵對空手、空手對空手等形式,演練起來,攻守嚴謹、招招逼真、跑位縱躍、迅捷靈敏,
有強悍剛陽之美﹔對練可加深各種攻防技法的體驗與領會,常對練的人手腳靈活、應接敏捷、
28
膽大氣壯。
26 林美容著,〈彰化媽祖信仰圈內的曲館和武館之社會史意義〉,頁 57-66。
27 林美容著,〈彰化媽祖信仰圈內的曲館和武館之社會史意義〉,頁 57-66。
28 蘇金淼著,《心之所向、道之所至——臺灣順武堂武術傳習錄》,頁 130-132。
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