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39 - 新港奉天宮志(上)
P. 439
第一章 ◆ 武館概說
第五篇․武館篇-附遶境篇
於武館的陣容較大,相對「傢私」花費很大,通常出陣舞獅時須得有人替換,一館的人數至少
22
需有二、三十人,不容易自行組館,此一方式行之於曲館較多,武館較不容易。
二、宗族制
宗族制組成的武館也不少,所謂宗族制是以宗族之共產支持武館的費用,根據林美容教授
23
研究臺灣中部傳統上血緣聚落非常普遍, 一宗一族之人共居一村,擁有族產,並以祭祀公業
的形式,留存至今,公業的主要目的是祭祀祖先,祭祖時需用鼓樂,或是扮仙作戲,或是同族
村為了村庄共同防衛的需要,便以一部份的公業收入支持組織武館,教族人學武。特別是有些
宗族有祖傳拳術功夫,常會以宗族之力,延續祖先所傳下的武術。有些宗族制逐漸也會吸收同
村內非其姓氏的村民,而血緣性日漸薄弱,村庄性日漸濃厚。無論如何,宗族制之武館的存在
反映出傳統聚落的血緣性。
24
三、武師立館制
武師立館制也是武館很普遍的形式,這在新港地區的順武堂與平和館也是如此。武師臺語
稱作「拳頭師」或「拳頭師傅」,要成為一個武師並不是很容易的事,除了專長一種拳術之外,
有時需要多拜幾位師傅,為的是學些不同的拳法,以及有關草藥、醫理等知識,事實上有些職
業的走江湖武師,還精通勘輿、命理、卜卦、擇日等傳統的民間知識。習武之人認為職業武師
一定要懂得醫理、草藥、中藥的知識,如此教武時,若學生受傷才能醫治。一個武師的養成不
易,剛開始要跟著師父到各處去教導練武,當好幾年助手或「頭叫師仔」(頭號弟子)之後,
才能自己設立武館。開設武館臺語叫作「徛館」(khiā-kuán)。如果只是到某一地去教武,武館
25
並不是自己所擁有,則叫作「傳館」。 武師的學習過程中要花很多錢去拜師,並長年學武習
醫,因此自立門戶以後,所開之武館,必然要向學生收「師父禮」,以維持武館及獅陣的開銷,
故傳統上武館出陣時,所收的紅包徒弟都分不到錢,全由擔任館主的師傅收取。
傳統的頭人制、宗族制日漸衰微之後,武館逐漸變成村內某一武師或外地落籍在村中教武
的武師所有,而有私人化的傾向,但仍某種程度地維持與村庄或村廟的契約性的義務關係,也
就是在酬神迎神的時候,固定性的由某一武館出陣,其表演或純屬義務,或是象徵性的收紅包,
而煙、檳榔以及表演後的款待,甚至出陣所穿的「團體服」皆由村庄或村廟公出。只有到外庄
的出陣表演才有較豐富的收入。後來,連這種武師立館制的武館都逐漸難以維持,這些武師常
22 林美容著,〈彰化媽祖信仰圈內的曲館和武館之社會史意義〉,頁 57-66。
23 林美容著,〈草屯鎮的聚落發展與宗族發展〉,「中央研究院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南港:中央
研究院,1989 年),頁 319-348。後來收錄在其主持的「臺灣研究網路化」計畫中檢自其網址
http://twstudy.iis.sinica.edu.tw/han/(Dec.18,2019)。
24 林美容著,〈彰化媽祖信仰圈內的曲館和武館之社會史意義〉,頁 57-66。
25 平和館的黃添木應該就是屬於這種類型。參見顏新珠編著,《打開新港人的相簿》,頁 174。
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