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37 - 新港奉天宮志(上)
P. 437

第一章 ◆ 武館概說
                                                                                     第五篇․武館篇-附遶境篇

                                                                                                   13
               日本政府的多重限制,臺灣武館與傳統獅舞習俗活動逐漸成為文化命脈中的一股潛流, 不過,
               比起明清時期的興盛已有所衰落。

               四、國民政府遷台時期:



                  國民黨政府遷台時,大批的政府官員與軍民跟隨政府遷台,不但湧入許多學有專精的武術

               家外,也帶來了大批的武術相關史料﹔至此,內家、北派等早期在臺灣難得一見的各門各派均
                                                    14
               一一呈現,可謂百花齊放,蓬勃發展。   由於政府的提倡,各項國術比賽,更帶動習武的風氣。
               許多日治時期的限制被取消,各地各村落紛紛聘請武術師傅,成立宋江陣或金獅陣,於廟會或

                                            15
               慶典時表演,一時蔚為風氣。   但是 1947 年發生「228 事件」,緊接著的「清鄉」和「白色恐
               佈」,臺灣獅團都被鎖定為掃蕩目標,老一輩獅團或宮廟負責人基於對「神獅」的崇敬,不忍
                                                                               16
               燒毀,大多在地面挖深坑掩埋以求自保,此即臺灣獅團的黑暗期,   可以想見武館的活動會遭
               受到極大的影響。

                  以上四個階段的發展,也是新港地區武館發展的寫照,從萌芽到發展,以及日治時期被壓
               制,戰後重新復甦,但也很快的受到挫折。例如,平和館在二二八事件後,武館的操練兵器都
               遭沒收,幾乎要散館。直到 1951 年左右,黃添木的徒弟張金郎家裡從事斗笠製造,邀請在一

               起工作的女孩們,利用晚上大家比較有空閒的時間,一起打拳練武。過了三、四年之後,參與
               的人漸漸變多,也有男性加入,最多時曾達 100 多人,練拳的習慣在鄉間再次傳開。當時各庄
               頭的頭人、當軍(後援會)出錢出力,利用晚上在空埕操練。每逢過年過節、神明生、婚慶時,

               就可以看到平和館的獅陣在新港的街上飛舞。但到了 1970 年代,隨著工商業日漸發達,農村
                                                                        17
               人口大量外移,學武的人漸漸少了,武館也逐漸沈寂沒落,   這樣的發展似乎是臺灣各地武館
               的宿命。


               第二節  武館的組成與演變




                   臺灣傳統的武館是村庄的子弟組織,由村庄的男性成員組成。但「子弟」一詞在一般的用
                                                               18
               法則專指曲館子弟,子弟戲是指曲館子弟演的戲,   還有子弟陣是指曲館子弟組成的陣頭。當

               13   基本上,武館後來的活動主要以舞獅來呈現,所以日治時期的獅武活動遭遇的困境,與武館的情形大
                 致是 1 致的。參見施德華著,《中國獅舞之藝術》(臺北:國家出版社,2009 年 11 月),頁 255。
               14   北派武術在臺灣的發展,更由於二二八事件之後,對於南派武術團體的監控,以及黨政元老對於北派
                 武術的支持,導致以南派武術為基礎的舞獅活動進 1 步衰退。參見張銀行著,〈認同視角下的臺灣地區
                 「北派武術」發展研究(1949-1987)〉《成都體育學院學報》,第 44 卷第 1 期,2018 年 01 月,頁 26-
                 32。
               15   蘇金淼著,《心之所向、道之所至——臺灣順武堂武術傳習錄》,頁 35。
               16   參見郭麗娟著,《臺灣獅頭旺:洪來旺人生傳奇》(高雄:春暉出版社,2009 年 4 月),頁 104。
               17   顏新珠編著,《打開新港人的相簿》(臺北:遠流出版社,1995 年 9 月 20 日),頁 170-175。
               18   臺灣北管戲的俗稱,因為大多是由農村子弟組成的戲團,所以才叫做「子弟戲」。檢自教育部臺灣閩



                                                                                                        435
   432   433   434   435   436   437   438   439   440   441   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