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57 - 新港奉天宮志(上)
P. 457
第四章 ◆ 武館與舞獅
第五篇․武館篇-附遶境篇
第四章 武館與舞獅
武館主要是習武與弄獅。武術主要是拳術,也用武器,武器的種類都差不多,最多有五十
幾種,有長的,有短的,例如大刀、單刀、掃刀、雙刀、踢刀、鉤鐮、單鉤、雙鉤、雙叉、雙 、
木耙、頭耙、籐牌、牌帶、銬仔、鐵尺、丈二、七尺、六尺、五尺棍、齊眉棍等。
87
在弄獅方面,武館原先還有一項「刣獅」的活動,也是福建武術各門派的一件盛事,它隱
含有「反清復明」的深意。據說清乾隆帝為了剷除福建沿海的反清力量,於乾隆 28 年(1763)
降詔焚毀泉州南少林寺,剿滅寺中武僧,嚴禁民間練武。沒有被斬盡殺絕的泉州少林寺武僧,
被迫遁入山野鄉村,隱匿於崇山峻嶺之中。為了不讓少林武技失傳,僧人先在永春等山區招徒
授藝,傳授少林功夫,於農閒時聚眾舞弄獅,並到處設立「刣獅館」、「刣獅隊」,作為變相的少
林武術館、武術隊。刣獅館十八般武器件件俱全,平時師傅教授刣獅隊員舞刀弄槍,將獅子作
為假想敵,以此種形式作掩護,教習少林武功,以此瞞過清廷耳目。以後各地仿效,均有刣獅館
之設立,從此泉州「刣獅」代代相傳,保留至今。
88
「刣獅」的進行由兩人舞獅,另一人持器械,相互搏殺﹔持械者一般持用大刀、鐵叉或刀、
劍之類的兵器,按照規劃套好之招數配合舞弄,在表演之前,在獅與人之間置一有水的桶子,
最後獅被殺,當獅子趴下時,舞獅者順勢將事先預備好的「紅番米」紅瑟瑟料放入水中,讓水染
89
成紅色﹔表示「驅逐達奴,反清復明」成功。 現今的「弄獅」辟邪驅魔治鬼的作用較少,反
而喜慶同歡的作用較大,國慶日普天同慶時要舞獅,過年過節也要舞獅,廟會神明聖誕更要舞
獅。
90
而「弄獅」時,基本上不同的堂號是以獅的種類來決定,也就是不同堂號所用的獅不同。先
說堂號,最多的是同義堂,有 41 個,特別集中在永靖鄉和南投市,祖堂即在永靖鄉陳厝。次多
91
的是勤習堂有 21 個(包括兩個義英勤習堂) ;振興社則有 19 個,另有振興館有 4 個;集英堂
有 13 個,另有集英館 6 個。勤習堂的分佈比較擴散,以大里區和霧峰區比較集中。振興社主要
集中分佈在彰化市,而以花壇鄉口庄老師傅唐鋼鋒所傳的徒弟最多。集英堂或集英館主要分佈
在南投市、草屯鎮及大村鄉。此外,英義堂有 12 個,還有 1 個英義團,皆集中分佈在草屯鎮及
87 林美容著,〈彰化媽祖信仰圈內的曲館和武館之社會史意義〉,頁 57-66。
88 楊廣波、莫菲著,〈閩臺傳統舞獅文化探究〉《體育科學研究》,第 17 卷第 4 期,2013 年 7 月,頁 1-4。
89 蘇金淼著,《心之所向、道之所至——臺灣順武堂武術傳習錄》,頁 137。
90 蘇金淼著,《心之所向、道之所至——臺灣順武堂武術傳習錄》,頁 137。
91 廖懋昭開設勤習堂時,前後共招生兩次,1 次人數為 36 人,第二次有 40 餘人,其餘是慕名習藝。廖懋
昭依據弟子的體型及資質,分別傳授不同的技藝,學成之後,紛紛返回原住地開館授徒,奠定了勤習
堂散佈全臺的基業。參考郭瓊林、李麗著,〈明清時期大陸移民對臺灣武術形成與發展影響研究〉,頁
8-11。
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