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6 - 新港奉天宮志(上)
P. 106

新港奉天宮志續修◆上
               The Temple History Renewal Fengtiangong, Xingang


               二、重建與興革



                    明治 39 年(1906)強烈災害性地震後,進入新港街最引人注意的便是原來宏偉的奉天宮建
               築,已是磚牆倒塌、石柱傾折、屋瓦掉落,大、小的石屑、木屑疊置,現場一片狼籍。奉天宮

               在這次地震中,前殿全毀,僅餘龍邊的日月門。(見圖 1-4-7)附近一帶的建築物亦列入全倒區。
               根據《臺灣日日新報》的分析,認為奉天宮倒塌如此嚴重,是因前年震災受損後,修繕的材料

               以木頭為主,地震時,因石、木、瓦等材料混用,材料互相間的振動不同,振動的衝突導致廟
                               220
               宇嚴重的崩陷。   事實上,此次由梅山經民雄延至新港南方的斷層錯動,長達 25 公里,為一
               右移走向滑移斷層。   以當時的建築而言,斷層線錯動區附近,災損必然嚴重。
                                   221






























                            圖 1-4-7  明治 39 年(1906)震災時奉天宮倒塌情形
                              資料來源:鄭世楠等,《臺灣十大災害地震圖集》,頁 51。


                    震災後,居民先將奉天宮的神明、廟宇文物,寄放於林溪和、林春旺兄弟以福杉蓋成的大
                      222
               厝內。   新港街民、鋪戶在烈震後,一面著手重建家屋,一面也亟謀廟宇之重建。明治 40 年
               (1907)7-8 月間,以當時新港區街庄長林維朝為首,一面稟請許可重建,一面也開始募集重建

               經費。此次重建,熱心為重建奔走的地方人士有:林添有、林關基、何銘錐、林維朝、洪炳、
               陳壁如、林溪如等人。
                                     223
                    募集經費極為順利,於是鳩工興建。丙午地震時,嘉義市的玉峰書院也折毀,遂將其樑棟

               220   〈新港街の現況〉,《臺灣日日新報》,號 2380,1906 年 4 月 11 日,版 2。
               221   鄭世楠等,《臺灣十大災害地震圖集》,頁 36。
               222   顏新珠編著,《打開新港人的相簿》,(臺北:遠流,1995),頁 47。
               223   相良吉哉,《臺南州祠廟名鑑》,頁 173。



             104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