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1 - 新港奉天宮志(上)
P. 101
第四章 ◆ 日治時期奉天宮的發展(1895-1945)
第一篇․廟宇沿革與發展篇
交通越方便,來北港進香的香客越增,尤其每年農曆 3 月 23 日媽祖聖誕前後,南來北往到
210
北港的香客絡繹不絕,使北港宛如蜂巢,北港媽祖名聲益著。 糖鐵的營業線,使北港街的朝
天宮在日治時期更加發展,甚至在大正 12 年(1923),《臺灣日日新報》報導每年由正月到媽祖
聖辰期間,從全島至北港參拜媽祖的香客有 300,000 人以上,每年燒掉約 200,000 圓的紙錢,其
211
餘線香、供品等花費也有 15-16 萬圓,因而稱朝天宮為本島「媽祖廟的總本山」。 不過,隨
著交通線的便利,新港奉天宮的大媽也聲名日著。
打北輕鐵剛設立時,利潤頗高,不過有糖鐵後,輕鐵漸漸無法與之競爭。後來打北輕鐵被
新高製糖會社買收,大正 4 年(1915)1 月 25 日,新高製糖會社在打猫—北港間所設的汽車班
212
車,正式通車,全段每人收費 25 錢,因乘客甚多,本來只有 2 部車營運,又增為 3 部車。 打
北汽車線的開設,使往北港、新港的交通線更為便利。糖鐵的營業線,及汽車線的開辦,都宣
稱有利於香客到北港、新港進香,可說是進香要道。
東洋製糖鐵道由北港向東至嘉義的糖鐵,原本車站設在離新港街約 800 公尺外的菜公厝
庄,未經過新港街,對於要來奉天宮參拜媽祖的人甚為不便。大正 6 年(1917)起,新港街居
民不斷向東洋製糖會社交涉,但因經費問題,遲遲不能遷移。大正 9 年(1920)4 月,東洋製
糖終於從善如流,開始著手路線改善工程,預計要 20,000 圓才能將糖鐵延伸至新港街,其中 2,000
圓土地購置費,是由新港街居民捐出 3 甲地所提供,於是糖鐵車站設於奉天宮前。大正 10 年
213
(1921)3 月,遷建至奉天宮前的糖鐵車站,終於完工。 今日離奉天宮前方約 100 公尺的新
港鐵路公園,當年即是為方便香客,而遷建至此的糖鐵車站。
第二節 奉天宮的興革
一、地震與破壞
日治時期臺灣發生的大地震有五次:明治 37 年(1904)11 月 6 日的斗六地震、明治 39 年
(1906)3 月 17 日的梅山地震、大正 5 年(1916)8 月 28 日開始的南投地震系列、昭和 10 年
214
(1935)4 月 21 日的新竹—臺中地震、昭和 16 年(1941)12 月 17 日的中埔地震。 這五次
地震,有三次對嘉義地區造成嚴重的破壞,其中,對新港一帶造成嚴重災害的是明治 37 年(1904)
11 月 6 日、明治 39 年(1906)3 月 17 日這兩次震災。
210 〈北港だより〉,《臺灣日日新報》,號 4583,1913 年 3 月 8 日,版 7。
211 〈北港の媽祖大祭〉,《臺灣日日新報》,號 8239,1923 年 5 月 1 日,版 7。
212 〈嘉義通信‧打北自動車開通〉,《臺灣日日新報》,號 5247,1915 年 1 月 27 日,版 1。
213 〈停車場移轉〉,《臺灣日日新報》,號 7115,1920 年 4 月 2 日,版 6;〈新巷遷驛〉,《臺灣日日新報》,
號 7463,1921 年 3 月 16 日,版 6。
214 鄭世楠等,《臺灣十大災害地震圖集》(臺北:中華民國交通部中央氣象局暨中研院地科研究所,1999),
頁 1。
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