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1 - 新港奉天宮志(上)
P. 241
第一章 ◆ 新港奉天宮管理組織之演變
第三篇․廟宇組織篇
第一章 新港奉天宮管理組織之演變
第一節 廟祝管理時期
2
新港奉天宮的前身據《新港奉天宮志》記載為笨港天后宮, 此時寺廟是由廟祝管理,廟
3
祝由笨港街居民推選人員擔任。 清代嘉慶 4 年(1799),笨港溪氾濫,天后宮遭到沖毀,故將
廟址遷移至麻園寮,由當時的廟祝景端法師發起建廟,經水師提督王得祿及附近十八庄共同捐
4
俸後興建,並改名為「新港奉天宮」。 古十八庄為海豐(廢庄)、後底湖(新港鄉大潭村所屬)、
大潭(同鄉大潭村)、新港(同鄉大興村、福德村、宮前村、宮後村)、古民(同鄉古民村)、崙
仔(同鄉南崙村、北崙村)、埤仔頭(同鄉埤仔村)、田心仔(溪口鄉林腳村所屬)、柴林腳(溪
口鄉柴林村,林腳村)、中庄(新港鄉中庄村)、後庄(同鄉共和村所屬)、板頭厝(同鄉板頭村)、
灣仔內「頂下灣仔內」(同鄉板頭村所屬)、南港(同鄉南港村)、頂菜園(同鄉共和村所屬)、
下菜園(同鄉南港村所屬)、埤頭(同鄉共和村所屬)。
嘉慶初年時笨港溪氾濫加上風災來襲,沖毀笨港街,部分居民遷往東邊地勢較高的麻園寮,
而當時的笨港天后宮住持景端法師就把媽祖像及部分文物遷移到麻園寮的肇慶堂寄奉,直至新
港奉天宮落成後才將媽祖迎至新廟奉祀。而景端法師是目前已知新港奉天宮最早的廟祝。但根
據蔡相煇考證〈景端碑〉後,發現景端的生卒年、肇慶堂等記載,都存有矛盾之處,故仍需更
多材料才能有能讓上述問題獲得解決。
根據記載,景端法師後,尚有慧圓法師、義存法師、永傑法師等三位擔任過新港奉天宮的
廟祝。那麼主持僧管理之狀況是如何呢?目前有關新港奉天宮的住持僧管理狀況、住持僧之出
身等資料,已於林德政的《新港奉天宮志》與林燊祿、阮國峰的〈新港奉天宮的組織和組織章
程〉中有詳細論述,此處就不再贅述,僅從日治時期學者對於住持僧的工作內容以及當時住持
與廟宇之關係來進行討論。
丸井圭治郎在《臺灣佛教》第四章〈仕者〉一書中提到:
一、概說 仕者有住職、僧侶、顧廟、管理人、爐主等,其中為有宗教性質者僅
有僧侶,管理人及爐主為俗人,顧廟則是半僧半俗。……。
二、住職 住職在領臺前稱為廟祝或住持,原來住職是管理財產,統轄寺務,代
表寺廟之人,但在臺灣並無與此名實相符之住職,統掌寺務、負責會計出納之住職屈
2 林德政主修,李安邦、鄭朗雲協修,《新港奉天宮志》卷二〈廟史篇〉(嘉義:財團法人新港奉天宮董事
會,1993),頁 61。
3 林德政主修,李安邦、鄭朗雲協修,《新港奉天宮志》卷三〈組織與人事篇〉,頁 86。
4 林德政主修,李安邦、鄭朗雲協修,《新港奉天宮志》卷三〈組織與人事篇〉,頁 91-92。
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