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2 - 新港奉天宮志(上)
P. 242

新港奉天宮志續修◆上
               The Temple History Renewal Fengtiangong, Xingang


                      指可數,其餘僅是整日與香燭相伴。

                           三、僧侶   臺灣也可稱為學僧,凡是臺灣僧侶只要能讀誦禪門日課等與習得普通

                      之儀式便是上乘之僧侶。但大部分都是無學無識之徒或是晚年因孤獨、貧困等因,僅
                      投入佛寺數月修行,能誦讀兩三卷經書即得稱僧。因此此等僧侶所駐之佛寺無甚權威,
                      僅唯唯諾諾甘受管理人、爐主之驅使,但是仍可遵守禁肉食、絕女色等戒行可受稱

                      揚。……臺灣的僧侶與道士其職分界限不分明,僧侶也多於關帝廟、媽祖宮等屬儒道
                      廟宇擔任顧廟,此類住僧僅是日日奉祀該廟宇之神佛,與眾生之濟度或附近住民之葬
                      儀等全無關係。……。

                           四、管理人   管理人原稱董事,負責財產之管理與監督住僧、顧廟等,此外尚代
                      表佛寺,大間佛寺雖置有數名管理人,但小間佛寺可能無管理人。管理人由信徒互選
                      就任,任期不定,常為無薪水的名譽職。


                           五、爐主   爐主掌理祭事相關事務,而爐主各祭置一人,故一寺奉祀數佛,對於
                      各佛,各別執行祭事,所以置數位爐主。爐主之選任如通例由信徒擲爻,得最多聖爻
                      者定為下屆爐主,任期大抵從此祭期到下次祭期,或半年或數月,無管理人之佛寺則
                      由爐主執行管理人之職務。
                                                 5

               上述敘述雖主要是臺灣的佛教寺廟的管理狀況,但也可相當程度反映當時臺灣廟宇的實態。從
               丸井圭治郎對於台灣佛教的敘述可以看到,其所看到的住持多為負責祭祀之事,其廟務部分則
               多為管理人、爐主負責,並由管理人、爐主對主持進行監督。如再進一步參考丸井圭治郎在大
               正 4 年(1915)的出版的《舊慣ニ依ル臺灣宗敎概要》一書中記述管理的部分:


                      凡寺廟以設置住職(舊法令稱廟祝,通俗稱住持)為原則,本島廟宇設置住職不少或
                      寺廟有僧侶居住,但真有住職資格不多,只是朝夕在神佛前供奉香燭、灑掃而已。寺

                      廟一定要有管理人,管理人是改隸之後的名稱,清國時代稱之為董事或協理(或副董
                      事)等,管理人掌理財務,監督顧廟等其他相關事務,由信徒中有名望財產之人選任
                      之,無固定任期,其人數或一人或數人,通常是名譽職無給薪。有爐主,在清國時代

                      也置頭家(副爐主),今不置者多。爐主掌理關於寺廟之祭典,由信徒中擲爻定之,大
                      抵以一年為任期,寺廟之神佛一位則置爐主一人,有數尊神佛則置數位爐主,……。
                      顧廟之任免由信徒協議,普通則是由管理人或爐主決行。
                                                                              6

               丸井圭治郎的論述也適用於一般廟宇,同時也簡述爐主、頭家的歷史。住職在清代稱廟祝,一
               般民眾間稱為住持,但其佛學程度參差不齊,多是僅奉祀神佛而已。管理人在清代則是稱為董
               事,負責掌管財務、監督顧廟、住職等,由信徒中選之,多由該地富有名望、財力之人擔任之,

               無固定任期。爐主、頭家也是自清代即有,主要負責掌管廟宇的祭典事務,依神佛數量而相對

               5   丸井圭治郎,《臺灣佛教》(出版項不詳),頁 8-10。
               6   丸井圭治郎,《舊慣ニ依ル臺灣宗敎概要》(出版項不詳,1915),頁 21-22。



             240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