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41 - 新港奉天宮志(上)
P. 441

第一章 ◆ 武館概說
                                                                                     第五篇․武館篇-附遶境篇


               二、戰陣



                                                                                      29
                  此外,還有戰陣,又叫做兵陣或是串陣,在臺灣南部稱為「宋江陣」   ﹔在中部一帶稱為
               「牽箍」,是因為走圓圈之故。戰陣有宋江陣、蜈蚣陣、長蛇陣、蝴蝶陣、八卦陣等。此為中國

               古代軍事操練的方式之一,因明鄭時期,實施屯田制而流傳至民間。練習此兵陣少須一、二十
               人以上,每人持各種不同之兵器﹔兩人為一伍,一人持長兵器,另一持短兵器﹔以鼓聲為號誌,

               作不同隊形變換和攻防陣勢。各種隊形、陣,均代表軍事上特殊之意義。攻防陣中每一成員與
               對手交接時,以所持兵器對打,因每一成員都需走位,在走位時遇上不同的對手,因所持的兵
               器互異,打法亦不同,且各種陣中之打法又不同,可謂殊多變化。戰陣的訓練著重團隊精神,除
               訓練各個成員的體魄技術之外,最重要的還在應變能力與協調合作。
                                                                                 30


































                        圖 5-1-1  大潭順武堂保存的宋江陣雙眼
                           資料來源:李貴民攝




               29   關於宋江陣的起源,有六種不同學說:源於《水滸》;源於少林「寶拳」;源於戚繼光「藤牌陣」(鴛鴦
                  陣);鄭成功藤牌兵或 5 花操練法;清末臺南府城的自衛武力團練。但比較共認的說法是源於明末清
                  初,閩南流行 1 種兒童裝扮梁山好漢遊行的街頭表演,由於其內容多為宋江故事,被稱為「宋江仔」。
                  後來演職人員全部由成人擔任,被稱作「宋江戲」,正是由於此,宋江陣陣頭所拜祖師爺為田都元帥雷
                  海青。宋江戲與少林武術結合,演變為宋江陣。參考周偉志著,〈閩臺民俗「武陣」及其民間交流〉《體
                  育成人教育學刊》,第 31 卷第 1 期,2015 年 2 月,頁 49-52。
               30   蘇金淼著,《心之所向、道之所至——臺灣順武堂武術傳習錄》,頁 128。



                                                                                                        439
   436   437   438   439   440   441   442   443   444   445   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