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68 - 新港奉天宮志(上)
P. 468
新港奉天宮志續修◆上
The Temple History Renewal Fengtiangong, Xingang
至於獅面的色彩所代表的涵義,各地眾說紛耘,當年「阿水獅」到北投所傳授以青面獅為
主,青色有「青面撩牙」之感,可祛邪、破煞。北部獅團部份名稱冠上「金獅團」,因此出現全
部貼金箔的「金面獅」,取其華麗、貴氣。廣東獅也有黃色代表劉備、紅色代表關羽、青色(綠
色)代表黃忠、白色代表趙子龍、黑色(通常繪以深藍色)代表張飛的說法。獅頭完成彩繪後,
便開始安裝配件,如用不鏽鋼打製的獅牙,黃麻絲充當獅鬃,為了增加視覺效果會染成金黃、
墨綠、紅等色彩,穿上用彩布縫製的獅身,把作簑衣用的棕櫚綁成一束作為獅尾,最後裝上獅
117
牙、結紅彩、綁鈴鐺,耗時 2 至 3 個月的手工臺灣獅頭才算大功告成。
第五節 舞獅的表演
臺灣北部傳統河洛獅(一般是開口獅)的舞法,大體以「打獅節」為主,而「打獅節」主
要用在表演及拜神之用。打獅節又稱「咬蟲」或「套頭」,相傳表演項目共有十八節,分別是:
獅咬腳、獅咬蝨、睡獅、獅翻身、踏七星、踩八卦、獅過橋、刣獅、救獅、桌上功夫、桌上探井、
118
獅切血、咬水果、搶金錢、咬青、獅接禮、拜廟與四門到底。 臺灣中南部傳統河洛獅的舞法,
因不同地區,有很大的差異,主要還是以門派為依據,一般較常見的舞法有下列各種:分大小
門、瞌獅、睡獅、滾獅、咬蓋章(包含:咬腳蝨、咬背蝨、咬尾蝨、咬股蝨)、打四門、踏七星、
119
踩八卦、空中舞獅、吐聯、參神、兩儀、迷獅。
此外,舞獅表演中有些用「獅鬼仔」,有些沒有,獅鬼仔或稱獅和尚、獅童,係由一人穿黑
色寬大似僧服的袍子,頭戴人形面具,手拿葵扇或青色樹葉,指引耍弄獅子。也有戴猴面的獅
120
鬼仔,表演時像齊天大聖孫悟空一樣,翻來翻去。 此表演方式應與閩南地區有關,在閩南漳
州一帶,獅頭不但嘴巴會動,眼睛、耳朵都會動,通常還掛有鈴鐺,在表演過程中有兩人披皮戴
頭扮演獅子,另有一獅囝(「大安頭」(閩南語)),頭戴大尪頭,一手持蒲葵扇,一手持榕樹枝在
一旁「鬥獅」「馴獅」。獅囝的扮相,不同流派也有區別:有些地方由於其舞獅是源於朱元法師的
傳說,故獅囝為清朝法師扮相,穿長衫布履。而有些舞獅則取自「虎鬼娘」的典故,所以扮相如
老婦,身穿大刀衫腳踩木屐。漳州南靖、平和一帶還有「五鬼弄金獅」的舞法,其中有五位逗獅
的角色。有的舞獅流派中還會有一人頭戴面具扮演猴子(「獅鬼」),左右竄蹦跳躍,配合獅囝的
動作,取悅於人。
121
在彰化地區用獅鬼仔的獅陣多是用青頭獅的同義堂、義順堂、協元堂、拔元堂、集英館、內
117 以上製作獅頭工序說明主要出自郭麗娟著,《臺灣廟會工藝與戲劇》一書,參考該書頁 14-27。郭麗娟
著,《臺灣廟會工藝與戲劇》(臺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11 年)。
118 吳紅葉著,〈臺灣獅舞文化初探〉,《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2 年第 7 期,2012 年 7 月,頁 94-95。
119 施德華著,《中國獅舞之藝術》,頁 268-269。
120 林美容著,〈彰化媽祖信仰圈內的曲館和武館之社會史意義〉,頁 57-66。
121 楊廣波、莫菲著,〈閩南傳統舞獅文化的源流及社會價值研究〉《體育科學研究》,第 21 卷第 4 期,2017
年 7 月,頁 8-11。
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