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63 - 新港奉天宮志(上)
P. 463

第四章 ◆ 武館與舞獅
                                                                                     第五篇․武館篇-附遶境篇


               則以獅頭為主,獅尾僅陪襯而已。在配樂上:臺灣獅節奏簡單,粗獷有力;醒獅節奏則較輕快花
               俏。在背景上:醒獅於戰後,漸傳入臺灣,慢慢才流行;臺灣獅在明清時已隨漢人移民傳入臺灣
                                              110
               社會,成為民間生活的一部分。
                  但以上的分類在實際田野調查中或許又會有所不同。臺灣獅陣種類有很多,主要分成四大
               類,一類是合嘴獅,一類是開嘴獅,或稱為閉口獅和開口獅,以及廣東醒獅及北方獅四種。閉口

               獅因嘴固定不能隨意開合,多以低姿態舞法為主,而開口獅則採取高姿態舞法,臺灣獅往往做
               「玉蝶」(疊羅漢)、「上膊」(踩在肩上)或一柱擎天等高難度動作,這需要較好的武術基礎。
               111   雖然根據吳騰達的說法,臺灣舞獅以新竹為界,以北是開嘴獅,其嘴部是用筸仔(kám-á 篩

               仔)做成,又稱筸仔獅;以南是合嘴獅,嘴部之造型與飼雞的竹龍相似,又稱雞籠獅。但是在林
               美容的訪問資料中卻不一樣,雞籠獅是開嘴獅,筸仔獅是合嘴獅。合嘴獅嘴巴沒有洞,開嘴獅
               嘴部有洞。另外有所謂兩光獅(應是兩廣獅之訛音),是嘴巴會動,可以開口閉口地動。兩光獅

               是外省獅,比較常在國家慶典中表演。也有人說合嘴獅是本省獅,開嘴獅是外省獅;另外,也有
               說麒麟獅、福獅是開嘴獅,金英(鷹)獅、青頭獅是合嘴獅。麒麟獅的額頭要用紅聯縛住,福獅

               只用軟力,只有長短枝之變化而已。金英獅額頭上有兩個火燄,表示自謙,若無火燄,表示不怕
                                                                                          112
               人。青頭獅或稱青獅,漆成青色,青獅表示工夫高強,不怕任何高手來挑戰。
                  除了開嘴獅與合嘴獅的分法之外,亦有有王字、無王字的區別:額頭上寫王字者,表示未

               受管制,沒寫王字者,表示已被觀音收伏,而有王字的是前段,無王字的是後段。另有所謂先天
               跟後天的分法,先天獅大概也是前面所說未被馴服之獅,因此舞獅表演中可以「刣獅」,即有一

               人拿大刀欲殺獅,只有屬先天的開嘴獅才可以表演「刣獅」;而所謂後天是指獅頭畫有七星八卦
                      113
               的獅。



               第四節  獅頭的製作



                  中國獅舞中獅頭的製作材料與製作方法,主要分為三種:一、木雕法,二、泥胚紙糊法,

                                                         114
               三、襯架紙糊法。其中以木雕法為最古老,   而新港順武堂的獅頭以泥胚紙糊法為主,故以下
               介紹以臺灣著名獅頭旺洪來旺大師的傳家獅頭製作為依據。以手工細緻的臺灣獅,必須結合泥
               塑、夾芋、彩繪、染色、竹編、縫紉等工序,方能表現出傳統工藝之美,其中尤以獅頭製作最繁



               110   檢自臺北市中山區吉林國民小學,「肆、舞獅的種類」,http://mail.clps.tp.edu.tw/AboutSchool/lion/3.1.htm
                  (Dec.18,2019)
               111   周偉志著,〈閩臺民俗「武陣」及其民間交流〉《體育成人教育學刊》,第 31 卷第 1 期,2015 年 2 月,
                  頁 49-52。
               112   林美容著,〈彰化媽祖信仰圈內的曲館和武館之社會史意義〉,頁 57-66。
               113   林美容著,〈彰化媽祖信仰圈內的曲館和武館之社會史意義〉,頁 57-66。
               114   施德華著,《中國獅舞之藝術》,頁 126。



                                                                                                        461
   458   459   460   461   462   463   464   465   466   467   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