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 - 心輔手冊-國中版
P. 11
國 民 中 學 學校輔導工作參考手冊
第一章 緒論
我國學校輔導工作,可追溯至民國 40 年代,以培訓少數教育人員及建立僑生輔導體制開始。 第一章
至民國 57 年於國民中學課程標準中設置指導活動一科,並有掌理學生輔導事務相關規定,國中
輔導工作自此全面開展,至今已逾 50 年。近來由於社會環境與家庭結構的變遷,學生問題日趨
緒論
複雜多元,校園輔導需求日益增加,落實學校輔導工作已成為當今教育的重點工作之一。
輔導工作參考手冊的彙編對學校輔導工作的推動,扮演著引領與支持的重要角色。為因應
《國民教育法》第 10 條條文修正,國民中小學大量增置專任輔導教師與專業輔導人員,教育部
特於民國 102 年 委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王麗斐教授及其團隊編製「國民中學輔導工作參考手
1
冊」。透過彙整相關法規、行政規定及成功輔導經驗,發展兼具操作與實用功能之參考手冊,協
助新進人員快速入列、落實執行學生輔導工作,手冊出版後獲得第一線輔導人員高度肯定。
然隨著各界對學生輔導工作的重視,第一版手冊編製出版後,輔導相關法規仍陸續增修,更
在教育部與各方積極努力下,促成民國(下略)103 年 11 月 12 日《學生輔導法》的制定公布,
確立學校輔導工作的法源依據,據此能建置更為完善且有效能的學校輔導體制與運作方式,以回
應校園輔導需求。因此,教育部基於《學
生輔導法》之立法精神,於 105 年 7 月
再次委託進行「國民中學學校輔導工作參
考手冊」(第二版)編修計畫,希望藉此
落實《學生輔導法》,整合輔導組織及資
源,完備學生輔導工作模式,以供各校做
為擘劃、推動和檢視輔導工作之參考。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因此
本章第一節將說明國中輔導工作的發展軌
跡;第二節重點在於說明《學生輔導法》
的立法起源與歷程、及其意義與重要概
念;第三節則探討運用 WISER-2.0 運作
模式暨落實學校三級輔導工作的策略;第
四節則摘述本手冊編修歷程與重點。
註 1 :本手冊內文皆採民國年,引用文獻採西元年。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