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7 - 新港奉天宮志(上)
P. 117
第五章 ◆ 戰後奉天宮的發展(1945-2016)
第一篇․廟宇沿革與發展篇
第五章 戰後奉天宮的發展(1945-2016)
第一節 經濟與交通的變遷
一、新港地區經濟的變遷
戰後,最初將臺灣畫為 8 縣,新港和北港同屬臺南縣。民國 39 年(1950)以後,全臺畫為
16 縣,新港改屬嘉義縣新港鄉迄今;北港則改屬雲林縣北港鎮迄今。從民國 78 年(1989),因
臺幣升值、薪資升高、環保等問題,使原本在鄉村的產業外移後,城、鄉間的經濟差距擴大。
根據行政院在民國 82 年(1993)的統計,嘉義縣和雲林縣是全國家庭可支配所得最少的縣,與
所得最高的臺北市,每戶可支配所得相差近一倍;而且也是全臺人口外流、人口老化最嚴重的
287
地區之一。 新港和北港在戰後仍為農業為主的小鎮,兩地人口相近,且人口均增加緩慢,甚
至近年來皆有人口減少的趨勢。(表 1-5-1)
表 1-5-1 戰後新港鄉和北港鎮人口的變遷
地名 面積 人口(人)
(Km ) 1946 1956 1966 1976 1986 1996 2006 2016
2
新港鄉 66.05 24952 32655 40934 40831 37333 36558 35488 32385
北港鎮 41.50 32244 44236 54437 56707 52348 48161 44657 40658
資料來源:檢自民雄鄉戶政事務所 https://minsyong-hro.cyhg.gov.tw/cp.aspx?n=E57F8D168E23D5E6、及北港鎮
戶政事務所 https://beigang.household.yunlin.gov.tw/ (Mar.29,2018)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的調查資料,民國 105 年(2016)就業人口,嘉義縣第一級產業人口佔
24%,第二級產業人口 31%,第三級產業人口 45%;雲林縣第一級產業人口佔 20%,第二級產
業人口 34%,第三級產業人口 46%;和全臺相較,全臺三級產業人口分別是 5%、36%、56%,
288
顯然雲、嘉的第一級產業,即從事農林漁牧業的農業人口比率,可說居全臺之最。 新港鄉有
23 個村,大致宮前、宮後、大興、福德這四村構成新港街;民國 105 年(2016)新港鄉人口 3,2385
人,其中屬新港街的人口為 8,122 人,佔新港鄉人口的四分之一。
目前新港鄉有一個新港工業區,開發面積 243 公頃,於民國 75-81 年(1986-1992)徵收農
地,由民間企業臺塑集團開發完成,為一綜合工業區,建廠用地 180 公頃,因位於新港鄉中洋
287 廖嘉展,《老鎮新生:新港的故事》,(臺北:遠流,1995),頁 195。
288 檢自行政院主計處 https://www.dgbas.gov.tw/ct.asp?xItem=40928&ctNode=3102,表 32 (Mar.29,2018)。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