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2 - 新港奉天宮志(上)
P. 112

新港奉天宮志續修◆上
               The Temple History Renewal Fengtiangong, Xingang


               二、寺廟整理



                    日本官方最初對臺灣本島的宗教活動並不制止。蔡錦堂修正劉枝萬對日治時期宗教政策的
               分期,認為第一階段放任期是明治 28 年至大正 3 年(1895-1914)、第二階段調查期是大正 4 年
                                                                                         260
               至昭和 5 年(1915-1930)、第三階段彈壓期是昭和 6 年至終戰(1931-1945)。   事實上,在第
               一、第二階段,日本官方對本島各種宗教活動,甚至大規模的進香活動都不制止。朝天宮自明

               治 45 年(1912)春重修宮廟後,該街人民「仿嘉義街」之例,於農曆上元節舉祭,迎神遶境。
               大正 5 年(1916)朝天宮自上元起 3 日,每日自中午至夜半,迎神遶境,藝棚詩意 50-60 檯,
                                     261
               加上樂隊,十分熱鬧。   大正 13 年(1924)嘉義關廂境眾紳商,照例在重陽節迎請北港朝天
                                                                                            262
               宮、新港奉天宮、溪北六興宮、溫陵朝天宮、彰化南瑤宮,五媽祖鑾駕蒞嘉義街。   這些活動都
               還見諸報端。由此亦可知。在信徒眼中,迎來各地名聲顯著的媽祖,既熱鬧又有利於祈福活動。
                    此時不僅不制止廟會活動,官方辦理展覽會時,甚至還希望藉著香客的熱情,帶來人潮。

               大正 11 年(1922)9 月 10 日舉行嘉義衛生展覽會,餘興節目除藝妓歌曲、子弟班、放煙火等一
               連數天的節目外,還包括 11 日迎請奉天宮媽祖,奉祀在三山國王廟,次日上午遶境;13 日迎北
               港朝天宮媽祖、15 日請溪北六興宮媽祖蒞嘉,21-22 日偕城隍爺遶境,24 日才回鑾。
                                                                                                 263
                    昭和 5 年(1930)以前,上自總督,下至日本民間,對宗教仍普遍展現善意。大正 3 年(1914)
               第 5 任臺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到北港,贈朝天宮匾「享于克誠」。昭和 5 年(1930)5 月 26 日,
                                                                     264
               石塚英藏總督至北港朝天宮,亦致贈「神恩浩蕩」的匾額。   此外,如上所述,昭和 3 年(1928),
               日本妙心寺授予奉天宮等著名宮廟「聖壽牌」並奉安在廟內。此時,官方對本島祠廟大致採取
               兼容、支持的態度。

                    日治期間,南瑤宮曾在明治 43 年(1910)、大正 6 年(1917)、昭和 10 年(1935)三次至
               笨港進香,每次均約於農曆 3 月 17 日起駕,宿西螺;18 日至北港,夜宿新港,在新港停留二

               晝夜,20 日上午子時交香,經他里霧等地回駕,路線是南瑤宮發—西螺(宿)—北港—新港(二
               宿)—他里霧(宿)—員林(宿)—返南瑤宮。這三次 6 天 5 夜至笨港進香活動,都在中日戰
               爭全面爆發以前。
                                 265
                    昭和 6 年(1931)起,日本對外戰事逐漸擴大,對本島的控制也開始加強。先是強調信仰
               神道教,昭和 9 年(1934)鼓吹「一街庄一社」,昭和 11 年(1936)開始要求「改革、改善」
               臺灣本地的宗教。寺廟整理是由昭和 11 年(1936)7 月,以呼籲「打破迷信‧陋習改善」的「民


               260   蔡錦堂,《日本帝國主義下臺灣の宗教政策》(東京都:同成社,1994),頁 11。
               261   〈媽祖賽會〉,《臺灣日日新報》,號 5617,1916 年 2 月 16 日,版 6。
               262   〈諸羅特訊〉,《臺灣日日新報》,號 8761,1924 年 10 月 4 日,版 6。
               263   〈諸羅特訊〉,《臺灣日日新報》,號 8014,1922 年 9 月 14 日,版 6。
               264   曾月吟,〈日據時期朝天宮的發展—以《臺灣日日新報》所見為主〉,頁 256。
               265   林伯奇、陳素雲,〈日治時期彰化南瑤宮笨港進香新史料考釋〉,《臺灣文獻》,65 卷 3 期,2014 年 9
                  月,頁 184。



             110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